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态度的界定及双重态度模型 | 第11-12页 |
·内隐态度的测量 | 第12-14页 |
·内隐测量和外显测量的关系以及AMP 测验 | 第14-16页 |
·态度的形成 | 第16-21页 |
·态度形成的主要观点 | 第16-19页 |
·遗传的可能性 | 第17页 |
·纯粹接触效应 | 第17-18页 |
·条件反射 | 第18-19页 |
·评价性条件反射(EC)范式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态度的改变 | 第21-23页 |
·态度的内隐稳定性研究 | 第21-22页 |
·态度的内隐可变性研究 | 第22-23页 |
·基于评价性条件反射的态度改变研究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页 |
·关于情绪 | 第23-26页 |
·情绪的诱发 | 第23-25页 |
·情绪与态度关系的以往研究 | 第25-26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6-3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本实验的创新 | 第28-30页 |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8-29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3 实验研究 | 第30-54页 |
·实验一 不同情绪诱发状态下态度的形成 | 第30-43页 |
·实验目的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被试 | 第30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实验程序 | 第32-35页 |
·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被试情绪诱发的效果 | 第35-36页 |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形成的统计分析 | 第36-38页 |
·三组间态度形成的差异比较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3页 |
·情绪诱发的效果 | 第40-41页 |
·各组的态度形成 | 第41-42页 |
·三组间内隐态度形成的比较 | 第42-43页 |
·实验二 不同情绪诱发状态下态度的改变 | 第43-51页 |
·实验目的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被试 | 第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实验程序 | 第44页 |
·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各组被试态度形成的结果 | 第44-45页 |
·情绪诱发效果 | 第45-47页 |
·各组态度改变的统计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1页 |
·态度的形成 | 第48-49页 |
·被试情绪的诱发 | 第49页 |
·不同情绪诱发状态下态度的内隐改变情况 | 第49-50页 |
·不同情绪诱发状态下态度的外显改变情况 | 第50-51页 |
·实验三 不同情绪诱发状态下形成的态度是否容易改变 | 第51-54页 |
·实验目的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被试 | 第51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实验程序 | 第51页 |
·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4 总讨论 | 第54-57页 |
·被试情绪的诱发效果 | 第54-55页 |
·不同情绪状态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不同情绪状态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 第56页 |
·不同情绪状态下所形成的态度是否稳定 | 第56-57页 |
5 总结论 | 第57页 |
6 实验的现实意义与局限 | 第57-59页 |
·实验的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 | 第57页 |
·本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