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 第18-19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P2P网络贷款及信用风险 | 第21-31页 |
2.1 P2P网络贷款 | 第21-24页 |
2.1.1 P2P网络贷款的含义 | 第21-22页 |
2.1.2 P2P网络贷款的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2.1.3 P2P网络贷款的运作模式 | 第23-24页 |
2.2 P2P信用风险 | 第24-25页 |
2.2.1 P2P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24-25页 |
2.2.2 P2P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25页 |
2.3 P2P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 第25-31页 |
2.3.1 传统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 第25-26页 |
2.3.2 现代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 第26-27页 |
2.3.3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 第27-29页 |
2.3.4 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29-31页 |
第3章 P2P网络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31-41页 |
3.1 P2P网络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第31-33页 |
3.1.1 国内外P2P网络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现状 | 第31-32页 |
3.1.2 传统个人贷款风险评估体系 | 第32页 |
3.1.3 P2P网络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第32-33页 |
3.2 评估指标的量化处理 | 第33-38页 |
3.3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结构设计 | 第38-39页 |
3.4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训练 | 第39-41页 |
第4章 我国P2P网络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 | 第41-48页 |
4.1 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41-42页 |
4.2 模型结构 | 第42-43页 |
4.3 模型仿真 | 第43-46页 |
4.3.1 训练过程 | 第43-44页 |
4.3.2 仿真过程及结果 | 第44-46页 |
4.4 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对比 | 第46-47页 |
4.5 稳健性检验 | 第47-48页 |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 第48-51页 |
5.1 扩大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第48-49页 |
5.2 建立健全P2P网络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的外部制度与环境 | 第49页 |
5.3 加快建设P2P网络贷款信用风险内控制度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