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建构与完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导论第11-26页
    1.1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第11-13页
        1.1.1 选题依据第11-12页
        1.1.2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9页
        1.2.1 研究的总体状况第13-18页
        1.2.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18-19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2页
        1.3.1 志愿服务第19-20页
        1.3.2 青年志愿者和青年志愿服务第20-21页
        1.3.3 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第21-22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2-24页
        1.4.1 论文研究思路第22-23页
        1.4.2 论文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 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24-26页
        1.5.1 论文研究重点第24页
        1.5.2 论文研究难点第24页
        1.5.3 论文的创新点第24-26页
第2章 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第26-36页
    2.1 青年志愿服务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第26-28页
        2.1.1 青年志愿服务的基本内涵第26-27页
        2.1.2 青年志愿服务的特征第27-28页
    2.2 青年志愿服务的功能第28-30页
        2.2.1 思想教育功能第28-29页
        2.2.2 政治稳定功能第29页
        2.2.3 济创造功能第29-30页
        2.2.4 社会保障功能第30页
    2.3 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论依据第30-34页
        2.3.1 青年志愿服务的思想源泉第30-31页
        2.3.2 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第31-34页
    2.4 青年志愿服务的现实需要第34-36页
        2.4.1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青年志愿服务第34-35页
        2.4.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志愿服务第35-36页
第3章 江西省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历史回溯第36-49页
    3.1 起步探索阶段(1994——1995)第36-38页
        3.1.1 发展概况第36-37页
        3.1.2 阶段特点第37-38页
    3.2 巩固提高阶段(1996——2008)第38-43页
        3.2.1 发展概况第38-42页
        3.2.2 阶段特点第42-43页
    3.3 整体深化阶段(2008年至今)第43-49页
        3.3.1 发展概况第43-47页
        3.3.2 阶段特点第47-49页
第4章 江西省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现状研究第49-76页
    4.1 江西省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调查问卷分析第49-54页
        4.1.1 调查问卷数据基本情况第49-51页
        4.1.2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基本问卷情况第51-54页
    4.2 江西省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外部机制分析第54-64页
        4.2.1 组织领导机制第54-56页
        4.2.2 资金筹集机制第56-57页
        4.2.3 动员宣传机制第57-58页
        4.2.4 教育培训机制第58-60页
        4.2.5 监督检查机制第60-61页
        4.2.6 存在的问题第61-64页
    4.3 江西省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内部机制分析第64-76页
        4.3.1 注册机制第64页
        4.3.2 运行机制第64-67页
        4.3.3 权益保障机制第67-68页
        4.3.4 激励机制第68-71页
        4.3.5 评估机制第71-73页
        4.3.6 存在的问题第73-76页
第5章 江西省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城乡差异分析第76-98页
    5.1 青年志愿者分城乡参与情况第76-77页
    5.2 城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外部机制分析第77-87页
        5.2.1 组织领导机制第77-79页
        5.2.2 资金筹集机制第79-81页
        5.2.3 动员宣传机制第81-82页
        5.2.4 教育培训机制第82-84页
        5.2.5 存在的问题第84-87页
    5.3 城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内部机制分析第87-98页
        5.3.1 注册机制第87-88页
        5.3.2 运行机制第88-91页
        5.3.3 权益保障机制第91页
        5.3.4 激励机制第91-94页
        5.3.5 评估机制第94-96页
        5.3.6 存在的问题第96-98页
第6章 国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经验与借鉴第98-123页
    6.1 美国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第98-104页
        6.1.1 美国志愿服务工作的概况第98-99页
        6.1.2 美国志愿服务的组织机制第99-100页
        6.1.3 美国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第100-102页
        6.1.4 美国志愿服务的创新机制第102-103页
        6.1.5 美国志愿服务组织案例分析:美国志愿队(Americorps)第103-104页
    6.2 英国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第104-110页
        6.2.1 英国志愿服务活动的概况第105-106页
        6.2.2 英国志愿者的招募方式第106-107页
        6.2.3 英国政府及社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支持第107-108页
        6.2.4 英国志愿服务组织案例分析:英格兰志愿组织理事会(NCVO)第108-110页
    6.3 日本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第110-119页
        6.3.1 日本志愿服务工作的概况第110-114页
        6.3.2 日本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案例分析:青年红十字志愿团与JICA的案例第114-119页
    6.4 国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经验借鉴第119-123页
        6.4.1 志愿服务观念需要深入人心第119-120页
        6.4.2 推动多元化的资金获取渠道第120页
        6.4.3 扩宽志愿服务队伍的覆盖范围第120-121页
        6.4.4 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第121页
        6.4.5 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实践机会第121页
        6.4.6 强化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第121-123页
第7章 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完善路径第123-143页
    7.1 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外部机制第124-134页
        7.1.1 组织领导机制第124-127页
        7.1.2 社会参与机制第127-128页
        7.1.3 资金筹集机制第128-129页
        7.1.4 动员宣传机制第129-131页
        7.1.5 招募选拔机制第131-132页
        7.1.6 教育培训机制第132-134页
        7.1.7 监督检查机制第134页
    7.2 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内部机制第134-143页
        7.2.1 注册机制第134-135页
        7.2.2 运行机制第135-137页
        7.2.3 权益保障机制第137-138页
        7.2.4 激励机制第138-141页
        7.2.5 标准化机制第141-142页
        7.2.6 评估机制第142-143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3-154页
附录: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调查问卷第154-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型履带式移动机器人遥自主导航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西汉初简帛文献用字习惯研究(文献用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