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动物生态学论文

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扩散机制与种群动态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物种介绍第12页
        1.1.1 分类地位第12页
        1.1.2 外部特征第12页
        1.1.3 生活习性第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27页
        1.2.1 国内麋鹿研究综述第12-16页
        1.2.2 国外麋鹿研究概述第16-17页
        1.2.3 麋鹿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7页
        1.2.4 鹿科动物扩散行为研究概述第17-24页
        1.2.5 动物种群动态研究概述第24-27页
    1.3 研究区域第27-28页
    1.4 研究对象第28-29页
        1.4.1 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第28-29页
        1.4.2 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第29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时空变化特征第30-43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研究方法第31-32页
        2.2.1 研究区域及对象第31-32页
        2.2.2 数据收集方法第32页
        2.2.3 数据统计方法第32页
    2.3 结果第32-39页
        2.3.1 扩散的“踏脚石”第33-34页
        2.3.2 扩散的阶段性第34-37页
        2.3.3 扩散距离第37页
        2.3.4 种群密度的影响第37-39页
    2.4 分析与讨论第39-43页
        2.4.1 扩散的根本原因第39-40页
        2.4.2 扩散的直接原因第40页
        2.4.3 扩散“踏脚石”第40页
        2.4.4 扩散“避难所”第40-41页
        2.4.5 扩散频率第41页
        2.4.6 扩散距离第41-43页
第三章 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偏性扩散第43-50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研究方法第43-44页
        3.2.1 研究区域第43页
        3.2.2 研究方法第43-44页
    3.3 结果第44-48页
        3.3.1 不同类型群扩散规模第44-45页
        3.3.2 不同类型群扩散频率第45页
        3.3.3 不同类型群扩散距离第45-47页
        3.3.4 不同类型群扩散生境第47页
        3.3.5 不同类型群扩散差异原因第47-48页
    3.4 分析与讨论第48-50页
        3.4.1 不同类型群扩散原因分析第48页
        3.4.2 不同类型群扩散性别倾向第48-49页
        3.4.3 不同类型群扩散距离第49-50页
第四章 洞庭湖区散养麋鹿和自然野化糜鹿种群动态第50-59页
    4.1 引言第50-51页
    4.2 研究方法第51页
        4.2.1 研究区域与对象第51页
        4.2.2 数据收集方法第51页
        4.2.3 数据统计方法第51页
    4.3 结果第51-56页
        4.3.1 不同生存状态下麋鹿数量变化第51-52页
        4.3.2 种群增长率和死亡率第52-53页
        4.3.3 种群成活率与繁殖率第53-55页
        4.3.4 种群密度制约第55-56页
    4.4 分析与讨论第56-59页
        4.4.1 种群密度对麋鹿种群发展的影响第56-57页
        4.4.2 麋鹿种群的调控特征第57页
        4.4.3 自然野化种群第57-58页
        4.4.4 传染病第58-59页
第五章 洞庭湖区散养麋鹿和自然野化麋鹿种群死亡原因第59-67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研究方法第59-60页
        5.2.1 研究区域及对象第59-60页
        5.2.2 数据收集方法第60页
        5.2.3 数据统计方法第60页
    5.3 结果第60-64页
        5.3.1 死亡时间规律第60-61页
        5.3.2 死亡原因分析第61-64页
    5.4 分析与讨论第64-67页
        5.4.1 环境因素致死第64-65页
        5.4.2 打斗致死第65页
        5.4.3 网具对麋鹿种群的威胁第65页
        5.4.4 农业生产对麋鹿的威胁第65-67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67-69页
    6.1 结论第67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67页
    6.3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9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98-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otch1在云南宣威女性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人类分子相互作用在线资源及多物种的基因集功能关联分析工具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