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过盈配合下的摩擦与润滑基础理论 | 第16-27页 |
2.1 分子-机械理论 | 第16-18页 |
2.2 润滑状态及其理论 | 第18-22页 |
2.2.1 润滑状态类型 | 第19-20页 |
2.2.2 润滑状态的转化 | 第20-21页 |
2.2.3 润滑状态的特征分析 | 第21-22页 |
2.2.3.1 边界润滑特征分析 | 第21页 |
2.2.3.2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特征分析 | 第21-22页 |
2.3 润滑介质在过盈配合下的润滑机理及失效形式 | 第22-26页 |
2.3.1 过盈配合下的润滑机理 | 第22-23页 |
2.3.2 吸附膜的主要特征 | 第23-24页 |
2.3.3 化学反应膜特征 | 第24页 |
2.3.4 润滑介质的失效 | 第24-26页 |
2.3.4.1 脂润滑的失效 | 第25页 |
2.3.4.2 油润滑的失效形式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轮对压装润滑机理研究 | 第27-43页 |
3.1 润滑介质理化性能分析 | 第27-31页 |
3.1.1 植物油的润滑性能 | 第27-29页 |
3.1.2 Mo S2的润滑性能 | 第29-30页 |
3.1.3 Pb O的润滑性能 | 第30-31页 |
3.2 螺纹旋润滑过程机理 | 第31-40页 |
3.2.1 轮毂孔螺纹旋与轮座间流体动压润滑模型 | 第32-36页 |
3.2.2 液压油封闭区域承载特性 | 第36-40页 |
3.2.2.1 螺纹旋与轮座接触力学分析 | 第36-37页 |
3.2.2.2 封闭腔内润滑油压力计算 | 第37-40页 |
3.3 微凸体凹槽润滑过程机理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轮对压装润滑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1页 |
4.1 润滑试验平台的搭建 | 第43-45页 |
4.2 轮对压装试验关于Stribeck曲线对润滑状态的判定 | 第45-46页 |
4.3 摩擦影响因数与摩擦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50页 |
4.3.1 三维Stribeck曲线f-p-v试验分析 | 第47-48页 |
4.3.2 润滑介质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4.3.3 表面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轮对压装润滑工艺试验 | 第51-66页 |
5.1 轮对压装润滑试验条件 | 第51-54页 |
5.2 轮对压装润滑试验平台 | 第54-55页 |
5.3 正交设计方法 | 第55-64页 |
5.3.1 正交表设计 | 第55-57页 |
5.3.2 润滑工艺正交试验 | 第57-64页 |
5.3.2.1 轮对压装润滑工艺试验及试验结果分析 | 第57-64页 |
5.3.2.2 轮对润滑工艺改善效果分析 | 第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总结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作者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