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苹果蠹蛾发生特点、抗药性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 1.1 苹果蠹蛾的寄主和分布 | 第12-13页 |
| 1.2 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 | 第13-14页 |
| 1.3 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 1.4 苹果蠹蛾的综合防控技术 | 第15-18页 |
| 1.4.1 农业防治 | 第15页 |
| 1.4.2 物理防治 | 第15-16页 |
| 1.4.3 生物防治 | 第16-17页 |
| 1.4.4 化学防治 | 第17页 |
| 1.4.5 加强检疫 | 第17-18页 |
| 1.5 苹果蠹蛾的抗药性 | 第18-19页 |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辽宁省苹果蠹蛾发生特点 | 第20-33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2.1.1 供试果园 | 第20页 |
| 2.1.2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 2.1.3 成虫消长动态调查 | 第21页 |
| 2.1.4 蛀果率调查 | 第21页 |
| 2.1.5 老熟幼虫数量及化蛹行径调查 | 第21-22页 |
| 2.1.6 蛹期观察 | 第22页 |
| 2.1.7 苹果蠹蛾寄主偏好调查 | 第22页 |
| 2.1.8 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 2.2.1 成虫消长动态 | 第23页 |
| 2.2.2 蛀果率 | 第23-25页 |
| 2.2.3 老熟幼虫数量及化蛹行径 | 第25-26页 |
| 2.2.4 蛹期 | 第26-27页 |
| 2.2.5 生活史 | 第27-29页 |
| 2.2.6 苹果蠹蛾寄主偏好 | 第29-30页 |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30-33页 |
| 2.3.1 结论 | 第30页 |
| 2.3.2 讨论 | 第30-33页 |
| 第三章 抗性相关靶基因突变检测 | 第33-41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 3.1.1 供试昆虫 | 第33-34页 |
| 3.1.2 试验所需试剂及仪器 | 第34页 |
| 3.1.3 总DNA提取 | 第34-35页 |
| 3.1.4 PCR扩增靶基因突变位点区段 | 第35-36页 |
| 3.1.5 序列分析 | 第36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38-41页 |
| 3.3.1 结论 | 第38页 |
| 3.3.2 讨论 | 第38-41页 |
| 第四章 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第41-49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4.1.1 供试果园 | 第41页 |
| 4.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41-42页 |
| 4.1.3 农业防治效果研究 | 第42-43页 |
| 4.1.4 化学杀虫剂防治效果 | 第43页 |
| 4.1.5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4.2.1 农业防治效果研究 | 第43-46页 |
| 4.2.2 化学杀虫剂防治效果 | 第46页 |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46-49页 |
| 4.3.1 结论 | 第46页 |
| 4.3.2 讨论 | 第46-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 附图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