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坡段横向受荷桩变形计算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横向受荷桩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陡坡段横向受荷基桩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横向受荷桩的陡坡效应与桩土相互作用模型 | 第22-29页 |
2.1 平地段的桩土水平相互作用模型 | 第22-24页 |
2.2 横向受荷桩计算方法 | 第24-26页 |
2.3 陡坡效应研究 | 第26-27页 |
2.4 陡坡段桩土相互作用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陡坡段单桩横向受荷室内模型试验 | 第29-48页 |
3.1 概述 | 第29页 |
3.2 实验目的 | 第29-30页 |
3.3 模型试验总方案 | 第30页 |
3.4 模型实验材料确定 | 第30-34页 |
3.4.1 模型桩参数确定 | 第30-32页 |
3.4.2 试验用土体参数确定 | 第32-34页 |
3.5 模型试验设计 | 第34-40页 |
3.5.1 模型槽 | 第34页 |
3.5.2 模型实验加载设计 | 第34-35页 |
3.5.3 模型试验测试设计 | 第35-38页 |
3.5.4 模型试验内容及步骤 | 第38-40页 |
3.6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0-46页 |
3.6.1 桩前土体破坏模式 | 第40-41页 |
3.6.2 位移分布规律分析 | 第41-43页 |
3.6.3 桩身弯矩分布规律分析 | 第43-45页 |
3.6.4 桩前土压力分析 | 第45-46页 |
3.7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陡坡段水平受荷桩的改进应变楔模型 | 第48-60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水平受荷桩的常规应变楔模型 | 第48-50页 |
4.3 斜坡上横向受荷桩水平变形计算 | 第50-55页 |
4.3.1 斜坡上土体应变楔模型 | 第50页 |
4.3.2 斜坡上基桩水平位移计算 | 第50-55页 |
4.4 算例验证 | 第55-56页 |
4.5 有关问题的探讨 | 第56-59页 |
4.5.1 土体强度参数的影响 | 第57-58页 |
4.5.2 桩径的影响 | 第58页 |
4.5.3 桩身刚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4.6 结论 | 第59-60页 |
第5章 陡坡段横向受荷桩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60-72页 |
5.1 概述 | 第60页 |
5.2 Abaqus软件简介 | 第60-61页 |
5.2.1 丰富的本构模型 | 第60-61页 |
5.2.2 非线性求解技术 | 第61页 |
5.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5.3.1 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5.4 陡坡段横向受荷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70页 |
5.4.1 坡度的影响 | 第63-66页 |
5.4.2 土体粘聚力的影响 | 第66-68页 |
5.4.3 土体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68-70页 |
5.5 小结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著作及科研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