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青岛市颗粒物和臭氧浓度特征及形成过程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0 前言第12-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24页
    1.1 空气质量模型发展综述第13-15页
        1.1.1 第一代空气质量模型第13-14页
        1.1.2 第二代空气质量模型第14页
        1.1.3 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型第14-15页
    1.2 O_3的模拟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1 国外O_3的模拟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2 国内O_3的模拟研究进展第16-18页
    1.3 PM_(2.5)的模拟研究进展第18-23页
        1.3.1 国外PM_(2.5)的模拟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2 国内PM_(2.5)的模拟研究进展第20-23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3-24页
        1.4.1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2 技术路线第24页
2 数据来源、模式建立和研究方法第24-31页
    2.1 研究时间和数据采集第24-26页
    2.2 气象模式建立第26页
    2.3 空气质量模型建立第26-27页
    2.4 过程分析模块第27-28页
        2.4.1 综合过程速率分析(IPR)第27-28页
        2.4.2 综合反应速率分析(IRR)第28页
    2.5 模式评估方法第28页
    2.6 O_3敏感性分析方法第28-29页
    2.7 PM_(2.5)情景模拟方法第29-31页
3 模式评估第31-46页
    3.1 O_3和PM_(2.5)模拟评估结果第31-32页
    3.2 O_3模拟结果分析第32-33页
    3.3 PM_(2.5)模拟结果分析第33-46页
        3.3.1 高精度PM_(2.5)模拟时段分析第33-44页
        3.3.2 PM_(2.5)模拟误差因素分析第44-46页
4 O_3污染过程和主控因素分析第46-54页
    4.1 中国东部地区O_3的空间分布第46-47页
    4.2 青岛市O_3日变化和不同过程贡献第47-51页
        4.2.1 青岛市近地面O_3日变化过程分析第47-51页
        4.2.2 青岛市不同高度O_3日变化过程分析第51页
    4.3 中国东部地区和青岛市O_3控制因素第51-54页
5 PM_(2.5)污染过程和情景模拟分析第54-64页
    5.1 中国东部地区PM_(2.5)的空间分布第54-55页
    5.2 青岛市PM_(2.5)日变化和不同过程贡献第55-60页
        5.2.1 青岛市近地面PM_(2.5)日变化过程分析第55-60页
        5.2.2 青岛市不同高度PM_(2.5)日变化过程分析第60页
    5.3 青岛市PM_(2.5)与前体物敏感性第60-62页
    5.4 华北区域对青岛市PM_(2.5)影响第62-6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4-68页
    6.1 结论第64-66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致谢第73-74页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景观水体氮磷污染负荷来源解析
下一篇:改良式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