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机场近距平行跑道运行间隔的优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总体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3 间隔评估流程 | 第20-21页 |
1.3.4 章节安排 | 第21-2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浦东机场近距平行跑道运行现状 | 第23-32页 |
2.1 法规分析 | 第23-26页 |
2.1.1 危险接近定义 | 第23页 |
2.1.2 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 第23-26页 |
2.2 浦东机场运行现状 | 第26-27页 |
2.3 跑道运行原则 | 第27-28页 |
2.4 气候条件 | 第28-30页 |
2.5 风速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影响因素 | 第32-48页 |
3.1 尾流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 人为因素误差 | 第35-45页 |
3.2.1 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 | 第36-43页 |
3.2.2 近距平行跑道进近人因可靠性确定 | 第43-45页 |
3.3 位置误差 | 第45-46页 |
3.3.1 空域与跑道结构 | 第45-46页 |
3.3.2 航空器性能与系统 | 第46页 |
3.4 飞行技术误差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近距平行跑道运行安全间隔模型 | 第48-57页 |
4.1 纵向碰撞风险模型 | 第48-54页 |
4.1.1 航空器的速度 | 第49-50页 |
4.1.2 纵向间隔基本数学模型 | 第50-53页 |
4.1.3 纵向最小安全间隔计算模型 | 第53-54页 |
4.2 侧向碰撞风险模型 | 第54-55页 |
4.3 垂直方向碰撞风险模型 | 第55-56页 |
4.4 总体碰撞风险模型 | 第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安全目标水平的确定 | 第57-61页 |
5.1 安全目标水平 | 第57-58页 |
5.2 安全目标水平的确定 | 第58-60页 |
5.2.1 数据收集 | 第58页 |
5.2.2 数据拟合 | 第58-59页 |
5.2.3 着陆和起飞安全目标水平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一起一降运行模式下最小安全间隔值 | 第61-71页 |
6.1 数据采集 | 第61-62页 |
6.2 最小安全间隔值计算 | 第62-67页 |
6.3 最小安全间隔值建议 | 第67-68页 |
6.4 间隔值缩小前后跑道容量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6.4.1 模型计算条件 | 第68页 |
6.4.2 容量模型 | 第68-69页 |
6.4.3 浦东机场容量评估 | 第69-70页 |
6.4.4 评估结果分析 | 第7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2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1页 |
7.2 建议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