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人问题论文--妇女问题论文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女性劳模研究--以吕玉兰为例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引言第11-16页
    (一)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 研究现状第12-14页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14-15页
    (四)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女性劳模产生的基础第16-26页
    (一) 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16-18页
        1.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背景第16-17页
        2. 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发展第17-18页
    (二) 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的现实必要性第18-20页
        1. 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要力量第18-19页
        2. 实现妇女权利保障的重要途径第19-20页
    (三)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女性劳模现象第20-22页
        1. 农村女性劳模的产生与挖掘第20-21页
        2. 农村女性劳模的宣传和推广第21-22页
    (四) 劳模现象与社会效应第22-26页
        1. 树立榜样模范作用第22-24页
        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第24-26页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女性劳模代表——吕玉兰第26-37页
    (一) 吕玉兰的家庭环境与性格养成第26-28页
    (二) 吕玉兰的个人事迹第28-33页
        1. 党和国家号召的积极响应者第28-29页
        2. 合作化运动的有力支持者第29-30页
        3. 社会主义事业的模范建设者第30-33页
    (三) 吕玉兰的精神品德第33-37页
        1. 实事求是,敢作敢当第33-34页
        2. 不忘初心,联系群众第34-35页
        3. 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第35-37页
三、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女性劳模的积极影响与当代价值第37-42页
    (一)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女性劳模的积极影响第37-39页
        1. 发展生产,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第37页
        2. 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增进家庭和睦第37-39页
    (二) 学习女性劳模的当代价值第39-42页
        1. 找准女性自身角色定位,推进妇女解放第39-40页
        2. 挖掘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潜力,促进经济发展第40页
        3. 学习女性劳模精神,引领社会新风尚第40-42页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附录第47-49页
后记第49-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口外流背景下乡村社区空间变迁及规划策略研究--以保定市司徒村为例
下一篇:我国农村大龄“剩男”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