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内涵 | 第14-23页 |
| 第一节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理基础 | 第14-17页 |
| 一、保持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特征 | 第15页 |
| 二、维持公司相对稳定的状态 | 第15-16页 |
| 三、保护新加入股东的利益 | 第16页 |
| 四、保护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性质探讨 | 第17-22页 |
| 一、股东优先购买权属于股东权 | 第17-18页 |
| 二、股东优先购买权具有物权性质 | 第18-20页 |
| 三、股东优先购买权为形成权 | 第20-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 | 第23-35页 |
| 第一节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主体 | 第23-26页 |
| 一、异议股东是否为优先购买权行使主体 | 第23-24页 |
| 二、瑕疵出资股东能否为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主体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同等条件 | 第26-28页 |
| 一、绝对同等条件说 | 第27页 |
| 二、相对同等条件说 | 第27-28页 |
| 三、两种学说的分别适用 | 第28页 |
| 第三节 行使期限 | 第28-30页 |
| 一、一般程序中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 | 第29页 |
| 二、执行程序中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 | 第29-30页 |
| 第四节 部分行使 | 第30-33页 |
| 一、学界对部分行使问题观点 | 第30-31页 |
| 二、司法实践中对于“部分行使”问题的选择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表现形式及司法救济的必要性 | 第35-43页 |
| 第一节 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表现形式 | 第35-37页 |
| 一、延迟通知 | 第35-36页 |
| 二、未通知 | 第36页 |
| 三、虚假通知 | 第36-37页 |
| 四、已通知,仍转让 | 第37页 |
| 五、“一股二卖” | 第37页 |
| 第二节 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 一、侵权成本低 | 第38页 |
| 二、司法救济途径的缺失 | 第38-39页 |
| 第三节 股东优先购买权受侵犯时司法救济的必要性 | 第39-42页 |
| 一、司法救济之功能 | 第40页 |
| 二、传统“公司自治”理论 | 第40-41页 |
| 三、股东优先购买权受到侵犯时司法救济必要性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我国对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现行司法救济及其不足 | 第43-48页 |
| 第一节 我国对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的现行司法救济途径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现行司法救济途径之缺陷 | 第44-47页 |
| 一、忽略侵权行为不同阶段对公司产生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二、忽视股东变更登记之效果 | 第45-46页 |
| 三、受害人未必得以实现权利目的 | 第46页 |
| 四、忽略非股东受让人的利益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对我国法上股东优先购买权司法救济的完善 | 第48-58页 |
| 第一节 对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构成要件之完善 | 第48-51页 |
| 一、主体要件 | 第49页 |
| 二、主观过错 | 第49-50页 |
| 三、行为要件 | 第50页 |
| 四、因果关系要件 | 第50-51页 |
| 第二节 对侵犯股东优先权合同效力的判断 | 第51-54页 |
| 一、股权转让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 | 第52页 |
| 二、当非股东第三人为非恶意第三人情况 | 第52-54页 |
| 第三节 不同阶段对于优先购买权的救济路径 | 第54-57页 |
| 一、未形成稳定的股权结构时的权利救济 | 第55-56页 |
| 二、形成稳定的股权结构时权利的救济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