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有关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有关击壤起源与《击壤歌》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3 有关击壤项目的运动特点及形式 | 第15页 |
1.3.4 有关击壤项目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 第15-16页 |
1.3.5 有研究的不足及切入点 | 第16-19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2.1 文献法 | 第19页 |
2.2.2 逻辑分析法 | 第19页 |
2.2.3 访谈法 | 第19-20页 |
2.2.4 实验法 | 第20页 |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3页 |
2.3.1 民间传统体育 | 第20页 |
2.3.2 击壤 | 第20-23页 |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第23-43页 |
3.1 击壤的源起 | 第23-25页 |
3.2 击壤与《击壤歌》 | 第25-26页 |
3.3 击壤的历史演变 | 第26-38页 |
3.3.1 三国以前(公元280年以前) | 第26-27页 |
3.3.2 西晋到隋朝时期(公元280年-公元618年) | 第27页 |
3.3.3 唐宋元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368年) | 第27-30页 |
3.3.4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 第30-32页 |
3.3.5 击壤当代发展现状(公元1911年至今) | 第32-38页 |
3.4 击壤项目的没落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3.4.1 击壤活动主体的缺失 | 第39-40页 |
3.4.2 运动客体高度商业化 | 第40页 |
3.4.3 击壤活动空间被侵占 | 第40-41页 |
3.4.4 击壤活动时间的缺失 | 第41页 |
3.5 处理击壤运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 第41-43页 |
4 击壤的创新式开发与保护——以梭球为例 | 第43-59页 |
4.1 梭球运动概述 | 第43-47页 |
4.1.1 梭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第43页 |
4.1.2 梭球运动的场地 | 第43-44页 |
4.1.3 梭球运动的器材 | 第44-46页 |
4.1.4 梭球运动的比赛方法 | 第46-47页 |
4.1.5 梭球运动的特点和徽炼价值 | 第47页 |
4.2 梭球进攻基本技术 | 第47-49页 |
4.2.1 击球棒击球技术 | 第47-48页 |
4.2.2 击球板击球技术 | 第48-49页 |
4.3 梭球防守基本技术 | 第49-50页 |
4.3.1 接球技术 | 第49页 |
4.3.2 旋转投球技术 | 第49-50页 |
4.3.3 平抛球技术 | 第50页 |
4.3.4 推击球技术 | 第50页 |
4.4 梭球进攻基本战术 | 第50-51页 |
4.4.1 编排击球的顺序 | 第50-51页 |
4.4.2 击球战术 | 第51页 |
4.5 梭球防守基本战术 | 第51-52页 |
4.5.1 梭球比赛的防守布局 | 第51-52页 |
4.5.2 防守的基本配合 | 第52页 |
4.6 梭球比赛规则的设计 | 第52-56页 |
4.6.1 梭球的比赛场地与器材规则 | 第53-54页 |
4.6.2 队员及教练员规则 | 第54-55页 |
4.6.3 比赛规则 | 第55-56页 |
4.7 梭球运动开展的意义与现实价值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