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油气开采机械设备论文--修井机械设备论文

双根立放式自动化小修作业机结构设计与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概述第10页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第16-18页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6-17页
        1.4.2 课题研究的目标第17-18页
    1.5 章节安排第18-20页
第二章 双根立放式自动化小修作业机总体方案设计第20-27页
    2.1 小修作业机的参数设计第20页
    2.2 小修作业机的功能设计第20-21页
    2.3 小修作业机的工作原理设计第21页
    2.4 小修作业机的总体方案第21-26页
        2.4.1 总体方案的设计第21-24页
        2.4.2 修井作业工序的设计第24-26页
    2.5 章节总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小修作业机关键系统的设计第27-53页
    3.1 提升系统设计第27-37页
        3.1.1 固定井架设计第30-33页
        3.1.2 滑动井架设计第33页
        3.1.3 顶驱装置设计第33-34页
        3.1.4 游吊系统设计第34-37页
    3.2 双根油管立式排放二层工作台的设计第37-41页
        3.2.1 二层工作台的参数设计第38页
        3.2.2 二层工作台的功能设计第38页
        3.2.3 二层工作台的结构设计第38-40页
        3.2.4 二层工作台的容量设计第40-41页
    3.3 双根油管运移排放装置的设计第41-44页
        3.3.1 油管运移排放装置的参数设计第41页
        3.3.2 油管运移排放装置的功能设计第41-42页
        3.3.3 油管运移排放装置的结构设计第42-44页
    3.4 油管杆地排系统第44页
    3.5 井口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第44-49页
        3.5.1 液压防喷器选型第45-46页
        3.5.2 接箍探测器的设计第46-47页
        3.5.3 蹦扣、旋扣钳设计第47-49页
    3.6 辅助设备设计第49-50页
    3.7 载车、变幅系统设计第50-51页
        3.7.1 变幅系的设计第50页
        3.7.2 载车的选型第50-51页
    3.8 双根立放式自动化小修作业机的总体布局第51-52页
    3.9 章节总结第52-53页
第四章 修井机关键部件计算第53-64页
    4.1 提升系统中关键部件计算第53-60页
        4.1.1 井架安全强度计算第53-55页
        4.1.2 提升钢丝绳设计第55-56页
        4.1.3 顶驱滑轮强度计算第56-58页
        4.1.4 顶驱主梁强度计算第58-60页
    4.2 修井机稳定性计算第60-63页
    4.3 章节总结第63-64页
第五章 关键系统的静力学分析第64-82页
    5.1 提升系统有限元分析第64-73页
        5.1.1 提升系统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64-65页
        5.1.2 提升系统的材料属性第65页
        5.1.3 提升系统网格划分第65-66页
        5.1.4 提升系统的边界条件第66-67页
        5.1.5 有限元分析结果第67-73页
    5.2 二层工作台有限元分析第73-79页
        5.2.1 二层工作台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73-74页
        5.2.2 二层工作台材料属性第74页
        5.2.3 二层工作台系统网格划分第74页
        5.2.4 二层工作台的边界条件第74-76页
        5.2.5 二层工作台的静力学分析结果第76-79页
    5.3 油管运移系统有限元分析第79-81页
    5.4 章节总结第81-82页
第六章 关键系统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第82-91页
    6.1 油管运移排放装置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第82-89页
        6.1.1 D—H坐标系的建立第82-84页
        6.1.2 正运动学分析第84-85页
        6.1.3 逆运动学分析第85-86页
        6.1.4 输出终端速度及加速度的计算第86-87页
        6.1.5 运动学仿真模拟第87-89页
    6.2 井架起升状态的动力学仿真第89-90页
    6.3 章节总结第90-91页
总结与展望第91-93页
    总结第91页
    展望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7-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排子北部石炭系油藏构造与成藏关系研究
下一篇:电动机驱动的压缩机组扭振计算与可靠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