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 第10-19页 |
1.1 相关案例介绍 | 第10-12页 |
1.2 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涉竞争关系的认定 | 第12-13页 |
1.3 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要件的认定 | 第13-18页 |
1.4 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违道德性的认定 | 第18-19页 |
2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19-26页 |
2.1 行为的传统表现形式——以互联网商业诋毁为例 | 第19-21页 |
2.2 行为的新型表现形式 | 第21-26页 |
2.2.1 恶意软件冲突类型的行为 | 第21-22页 |
2.2.2 有关Robots爬虫协议的行为 | 第22-23页 |
2.2.3 恶意竞价排名的行为 | 第23-24页 |
2.2.4 恶意链接类型的行为 | 第24-25页 |
2.2.5 与域名抢注相关的行为 | 第25-26页 |
3 我国在规制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6页 |
3.1 《反不正当竞争法》法律条款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31页 |
3.1.1 缺乏明确的一般条款规定 | 第26-28页 |
3.1.2 主体的范围过于狭窄 | 第28-29页 |
3.1.3 法律责任条款的设立不完整 | 第29-31页 |
3.2 互联网反不正当竞争司法救济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3.2.1 相关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案件存在管辖障碍 | 第31-33页 |
3.2.2 涉案电子证据取证难度大,网络证据保全公证机制存在缺陷 | 第33-34页 |
3.2.3 相关诉讼缺乏诉前保障,案件判决执行困难 | 第34页 |
3.3 互联网反不正当竞争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3.3.1 行政执法权限划分不明确 | 第34-35页 |
3.3.2 监管部门执法效率较低,执法信息系统不完善 | 第35-36页 |
4 完善我国互联网反不正当竞争规制制度的建议 | 第36-47页 |
4.1 立法层面的制度构建和完善 | 第36-41页 |
4.1.1 设立明确的一般条款,增加新型行为的列举规定 | 第36-37页 |
4.1.2 合理扩展主体范围,赋予消费者集体诉权 | 第37-39页 |
4.1.3 合理设置责任条款,引入惩罚性赔偿规则 | 第39-41页 |
4.2 司法层面的制度构建和改善建议 | 第41-45页 |
4.2.1 明确法院管辖权的分配 | 第41-42页 |
4.2.2 设置规范的互联网电子证据采集及保全规则 | 第42-44页 |
4.2.3 引入诉前禁令机制,切实解决诉后判决执行难题 | 第44-45页 |
4.3 执法监管层面的制度构建和完善 | 第45-47页 |
4.3.1 严格划分执法权限,建立权责明确的互联网执法监管机制 | 第45-46页 |
4.3.2 提高监管部门执法效能,完善行政执法信息系统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