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仪表、航空设备、飞行控制与导航论文--飞行控制系统与导航论文--飞行控制论文

基于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四旋翼飞行器的姿态控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四旋翼飞行器的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四旋翼飞行器的早期发展历程第10-12页
        1.2.2 四旋翼飞行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四旋翼飞行器的控制方法研究现状第14页
    1.3 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4-16页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第16-17页
第2章 四旋翼飞行器的数学建模及PID仿真第17-31页
    2.1 四旋翼飞行器基本原理第17-18页
    2.2 四旋翼飞行器动力学建模第18-25页
        2.2.1 建立坐标系第18页
        2.2.2 空间坐标变换第18-20页
        2.2.3 四旋翼飞行器动力学建模第20-24页
        2.2.4 简化模型第24-25页
    2.3 基于PID的四旋翼飞行器的控制器设计第25-30页
        2.3.1 PID 基本原理第26页
        2.3.2 四旋翼飞行器的PID设计第26-28页
        2.3.3 仿真分析第28-30页
    2.4 本章总结第30-31页
第3章 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基础理论第31-37页
    3.1 多模型自适应控制器的基本组成第31-32页
        3.1.1 子模型(集)第31-32页
        3.1.2 子控制器(集)第32页
        3.1.3 切换规则第32页
    3.2 常见的多模型自适应控制器第32-33页
        3.2.1 加权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第32-33页
        3.2.2 切换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第33页
    3.3 切换的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稳定性分析第33-36页
        3.3.1 多Lyapunuov函数判稳法第33-34页
        3.3.2 公共Lyapunuov函数判稳法第34-35页
        3.3.3 矩阵测度判稳法第35-36页
    3.4 本章总结第36-37页
第4章 基于LQR的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四旋翼飞行器的姿态控制研究第37-55页
    4.1 基于特征工作点的子系统模型集的划分第37-41页
        4.1.1 求取四旋翼飞行器模型的平衡状态第37-38页
        4.1.2 四旋翼飞行器数学模型的线性化第38-40页
        4.1.3 子系统模型集的划分第40-41页
    4.2 基于LQR的多模型子控制器的设计第41-50页
        4.2.1 线性二次型状态调节器的基本原理第42-43页
        4.2.2 四旋翼飞行器线性化模型能观能控性判定第43页
        4.2.3 求取各子系统的最优反馈增益矩阵第43-50页
    4.3 建立各子系统模型的切换规则第50页
    4.4 仿真实验第50-54页
    4.5 本章总结第54-55页
第5章 基于鲁棒H_∞的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四旋翼飞行器的姿态控制研究第55-71页
    5.1 鲁棒H_∞控制基本原理第55-58页
        5.1.1 鲁棒控制的提出第55-56页
        5.1.2 H_∞控制标准问题第56-57页
        5.1.3 H_∞状态反馈控制问题第57-58页
    5.2 基于Riccati方程的H_∞状态反馈控制问题的求解第58页
    5.3 基于LMI的H_∞状态反馈控制问题的求解第58-61页
    5.4 基于LMI方法的H_∞状态反馈子控制器设计第61-66页
    5.5 仿真实验第66-70页
    5.6 本章总结第70-7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6.1 总结第71-72页
    6.2 创新点第72页
    6.3 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国际化经营研究
下一篇:多无人机协同路径规划技术研究及模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