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9-32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20-2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23-29页 |
一、关于《山海经》中兽类研究成就 | 第23-28页 |
二、关于《三界论》中兽类研究成就 | 第28-29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术语解析 | 第29-3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9页 |
二、术语分析 | 第29-32页 |
第一章 中国的《山海经》与泰国的《三界论》 | 第32-41页 |
第一节 中国的《山海经》 | 第32-36页 |
一、作者简介 | 第32-33页 |
二、《山海经》梗概 | 第33-35页 |
三、《山海经》背景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泰国的《三界论》 | 第36-40页 |
一、作者简介 | 第36-37页 |
二、《三界论》梗概 | 第37-38页 |
三、《三界论》背景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二章 中国的《山海经》与泰国的《三界论》的异兽 | 第41-99页 |
第一节 《山海经》中的异兽人物 | 第42-69页 |
一、瑞兽 | 第43-52页 |
二、凡兽 | 第52-62页 |
三、凶兽 | 第62-69页 |
第二节 《山海经》中的“他者性” | 第69-78页 |
一、异兽才能与大自然现象的影响 | 第70-74页 |
二、异兽才能与人体状况的影响 | 第74-78页 |
第三节 《三界论》中的异兽人物 | 第78-95页 |
一、瑞兽 | 第78-92页 |
二、凡兽 | 第92-93页 |
三、凶兽 | 第93-95页 |
第四节 《三界论》中的“他者性” | 第95-97页 |
一、异兽才能与大自然现象的影响 | 第95-97页 |
二、异兽才能与人体状况的影响 | 第97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7-99页 |
第三章 《山海经》与《三界论》中异兽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 第99-120页 |
第一节 《山海经》与《三界论》中的异兽共同性 | 第99-110页 |
一、《山海经》与《三界论》中的异兽形象共同性 | 第99-107页 |
二、《山海经》与《三界论》中的异兽“他者性”的共同性 | 第107-110页 |
第二节 《山海经》与《三界论》中的异兽差异性 | 第110-118页 |
一、《山海经》与《三界论》中的异兽形象差异性 | 第111-117页 |
二、《山海经》与《三界论》中的异兽“他者性”的差异性 | 第117-11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18-120页 |
结语 | 第120-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