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案情介绍与分析 | 第10-13页 |
(一) 案情介绍 | 第10-11页 |
1. 案情陈述 | 第10页 |
2. 案件的争议焦点 | 第10-11页 |
(二) 本案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问题分析 | 第11-13页 |
1.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被告资格确认问题 | 第11页 |
2. “虚假诉讼”成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构成要件问题 | 第11-12页 |
3. “滥诉”发生的原因问题 | 第12-13页 |
二、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反映出的制度问题 | 第13-19页 |
(一) 第三人撤销之诉立法体例设置不合理 | 第13-14页 |
1.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功能定位偏差 | 第13页 |
2. 作为特殊救济程序的立法矛盾 | 第13-14页 |
(二)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主体资格范围狭窄 | 第14-15页 |
(三) 第三人撤销之诉客体范围设立缺乏合理性 | 第15-18页 |
1. 裁定作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受案范围的不适当 | 第16页 |
2. 调解书作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范围过于宽泛 | 第16-17页 |
3. 仲裁裁决书作为第三人撤销之诉客体的缺失 | 第17-18页 |
(四) 缺乏相关配套制度 | 第18-19页 |
1. 未规定诉讼告知制度 | 第18页 |
2. 未规定滥诉惩罚制度 | 第18-19页 |
三、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完善建议 | 第19-23页 |
(一) 重置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立法体例 | 第19-20页 |
1. 对第三人撤销之诉进行重新定位 | 第19页 |
2. 增设特殊救济程序纳进第三人撤销之诉 | 第19-20页 |
(二) 扩大原告主体范围 | 第20页 |
(三) 调整客体的适用范围 | 第20-21页 |
1. 排除对裁定的适用范围 | 第20页 |
2. 严格对调解书的适用范围 | 第20-21页 |
3. 增加对仲裁裁决的适用范围 | 第21页 |
(四) 建立相关配套制度 | 第21-23页 |
1. 建立诉讼告知制度 | 第21-22页 |
2. 建立滥诉惩罚制度 | 第22-23页 |
结语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6页 |
致谢 | 第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