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N业务路由自动生成系统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传输网络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1.1.2 OTN发展趋势 | 第11页 |
1.1.3 OTN业务路由自动生成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1.2.1 研究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1.2.2 论文组织形式 | 第13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OTN网络及业务特点与管理模式 | 第14-28页 |
2.1 OTN专业特点 | 第14-24页 |
2.1.1 OTN网络通信原理 | 第14-22页 |
2.1.2 OTN业务 | 第22-24页 |
2.2 我国运营商的OTN网络特点 | 第24页 |
2.3 OTN的管理 | 第24-27页 |
2.3.1 EMS网管 | 第25-26页 |
2.3.2 EMS网管能力开放 | 第26-27页 |
2.3.3 综合网管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OTN业务路由自动生成系统研究 | 第28-56页 |
3.1 OTN业务路由自动生成涉及工作研究 | 第28-31页 |
3.1.1 OTN业务路由自动生成的数据准备 | 第28-29页 |
3.1.2 OTN业务路由自动生成需考虑因素 | 第29-30页 |
3.1.3 OTN业务路由自动生成实现的流程 | 第30-31页 |
3.2 OTN网络能力还原 | 第31-44页 |
3.2.1 OTN网管数据采集与适配 | 第32-33页 |
3.2.2 光三层、电三层snc还原算法 | 第33-44页 |
3.2.3 设备能力建模方法 | 第44页 |
3.3 OTN业务开放规划 | 第44-46页 |
3.3.1 OTN网管间的规划 | 第44-45页 |
3.3.2 OTN网络间的规划 | 第45-46页 |
3.3.3 OTN预置高阶通道规划 | 第46页 |
3.4 OTN业务路由搜索与评估 | 第46-54页 |
3.4.1 总体搜索算法 | 第46-47页 |
3.4.2 路由搜索算法 | 第47-53页 |
3.4.3 路由评估算法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OTN业务路由自动生成系统设计 | 第56-73页 |
4.1 系统实现总体构想 | 第56页 |
4.2 系统总体架构 | 第56-60页 |
4.2.1 系统体系架构 | 第56-58页 |
4.2.3 系统技术架构 | 第58-59页 |
4.2.4 系统部署架构 | 第59-60页 |
4.3 系统主要功能场景 | 第60-64页 |
4.3.1 OTN网络数据采集与适配 | 第60-62页 |
4.3.2 OTN网络资源池构建 | 第62-63页 |
4.3.3 设备能力策略配置 | 第63页 |
4.3.4 OTN网络间规划 | 第63页 |
4.3.5 OTN预置高阶通道规划 | 第63-64页 |
4.3.6 OTN业务路由搜索 | 第64页 |
4.4 系统设计与实现效果 | 第64-71页 |
4.4.1 模型设计 | 第64-67页 |
4.4.2 接口设计 | 第67-69页 |
4.4.3 界面实现效果图 | 第69-70页 |
4.4.4 网络能力还原算法核查情况 | 第70-71页 |
4.5 OTN业务路由自动生成应用价值 | 第71-72页 |
4.5.1 客户业务开通 | 第71页 |
4.5.2 客户业务路由调整 | 第71-72页 |
4.5.3 网络调整导致客户业务调整 | 第72页 |
4.5.4 客户业务故障临调调度 | 第72页 |
4.5.5 客户业务预案预先配置 | 第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3-74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