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赏鱼景点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2.2 释题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4 已有研究成果概述 | 第12-15页 |
1.4.1 古代文献 | 第12-13页 |
1.4.2 近现代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5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1.5.1 研究的思路 | 第15页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6.2 论文的框架 | 第18-19页 |
2 古代鱼文化 | 第19-35页 |
2.1 鱼生产 | 第19-21页 |
2.1.1 最早的食物 | 第19-20页 |
2.1.2 渔文化 | 第20页 |
2.1.3 生活方式 | 第20-21页 |
2.2 鱼民俗 | 第21-23页 |
2.2.1 鱼之禳 | 第21页 |
2.2.2 鱼之祭 | 第21-22页 |
2.2.3 鱼之瑞 | 第22-23页 |
2.3 鱼哲学 | 第23-26页 |
2.3.1 道:濠梁之辩与渔夫之隐 | 第23-25页 |
2.3.2 儒:鱼与熊掌之取舍 | 第25-26页 |
2.3.3 佛:泽及鱼鳖的慈悲 | 第26页 |
2.4 鱼艺术 | 第26-34页 |
2.4.1 鱼诗词 | 第26-30页 |
2.4.2 鱼绘画 | 第30-33页 |
2.4.3 鱼生活 | 第33-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3 中国古代赏鱼景点历史发展 | 第35-47页 |
3.1 上古时期:灵沼鱼池 | 第35-36页 |
3.2 中古时期:流水锦鲤 | 第36-37页 |
3.3 近古时期:池盆金鱼 | 第37-45页 |
3.3.1 社会文化及技术背景 | 第37页 |
3.3.2 放生池赤鳞 | 第37-39页 |
3.3.3 金鱼与金鱼池 | 第39-40页 |
3.3.4 盆养金鱼 | 第40-43页 |
3.3.5 明清文献中鱼池掇法类要 | 第43-45页 |
3.4 小结 | 第45-47页 |
4 典型传统赏鱼景点案例分析 | 第47-74页 |
4.1 传统赏鱼景点的调研 | 第47-51页 |
4.2 典型案例的选取 | 第51页 |
4.3 赏钓江湖,美在自然—开放水体赏鱼景点 | 第51-57页 |
4.3.1 承德避暑山庄 | 第51-52页 |
4.3.2 苏州沧浪亭 | 第52-55页 |
4.3.3 蠡园渔庄 | 第55-57页 |
4.4 山水鱼跃,美在画意—半开放水体赏鱼景点 | 第57-63页 |
4.4.1 网师园 | 第57-60页 |
4.4.2 留园 | 第60-62页 |
4.4.3 圆明园的“池上居” | 第62-63页 |
4.5 静鉴红鱼,美在精雅—封闭水体赏鱼景点 | 第63-73页 |
4.5.1 花港观鱼老鱼池 | 第63-66页 |
4.5.2 玉泉观鱼 | 第66-69页 |
4.5.3 圆明园的“坦坦荡荡”、“濯鳞沼” | 第69-73页 |
4.6 小结 | 第73-74页 |
5 传统赏鱼景点的理法 | 第74-80页 |
5.1 巧于因借,相地立意 | 第74-75页 |
5.1.1 源于自然 | 第74页 |
5.1.2 因借自然 | 第74-75页 |
5.1.3 蕴含哲理 | 第75页 |
5.2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 第75-76页 |
5.2.1 诗情画意 | 第75页 |
5.2.2 借景生情 | 第75-76页 |
5.2.3 因景成境 | 第76页 |
5.3 和合为一,景以境出 | 第76-77页 |
5.3.1 与山石的结合—山水相依,相映成趣 | 第76页 |
5.3.2 与植物的结合—花红柳绿,落英缤纷 | 第76-77页 |
5.3.3 与建筑的结合—临水而建,坐观鱼趣 | 第77页 |
5.4 多样生动,生生不息 | 第77-80页 |
5.4.1 造景多样 | 第77-78页 |
5.4.2 科学之理 | 第78页 |
5.4.3 社会之理 | 第78-80页 |
6 赏鱼景点历史文化保护及继承与发展 | 第80-89页 |
6.1 现状问题 | 第80-82页 |
6.1.1 水污染严重,水位下降 | 第80-82页 |
6.1.2 环境遭到破坏,文化遗失 | 第82页 |
6.1.3 管理不到位,保护欠缺 | 第82页 |
6.2 保护策略 | 第82-85页 |
6.2.1 水环境保护 | 第83页 |
6.2.2 加强宣传,增加文化景观 | 第83-84页 |
6.2.3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管理到位 | 第84页 |
6.2.4 小结 | 第84-85页 |
6.3 传统赏鱼景点的继承与发展 | 第85-89页 |
6.3.1 花港观鱼红鱼池 | 第85-89页 |
7 结论 | 第89-9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7.2 展望与不足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图表目录 | 第94-97页 |
个人简介 | 第97-98页 |
导师简介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