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2.1 关于我国对东盟投资现状和风险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关于对外投资风险识别的研究 | 第14-19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1-22页 |
1.4.1 论文创新点 | 第21页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 投资风险概念及特点 | 第22-23页 |
2.2 国际直接投资风险理论 | 第23-27页 |
2.2.1 西方学者投资风险理论 | 第23-25页 |
2.2.2 国内学者投资风险理论 | 第25-27页 |
2.3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2.3.1 多因素评分分析法 | 第27页 |
2.3.2 投资障碍法分析法 | 第27-29页 |
第3章 我国制造业对东盟投资风险现状及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第29-42页 |
3.1 我国制造业对东盟投资风险现状 | 第29-33页 |
3.1.1 投资规模逐年增长,风险随之增加 | 第29-31页 |
3.1.2 投资区位广泛,风险范围逐渐扩大 | 第31-33页 |
3.1.3 主体特征性加强,民营企业风险压力大 | 第33页 |
3.2 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第33-42页 |
3.2.1 企业投资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偏弱 | 第33-35页 |
3.2.2 企业投资区域扎堆,激增竞争风险 | 第35-37页 |
3.2.3 企业技术含量不高,面临市场风险压力 | 第37-38页 |
3.2.4 企业宏观管理人才匮乏,风险后备力量薄弱 | 第38-39页 |
3.2.5 企业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 | 第39-42页 |
第4章 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风险辨识 | 第42-65页 |
4.1 东盟制造业投资环境总评价 | 第42-45页 |
4.1.1 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4.1.2 东盟制造业投资环境综合评价 | 第43-45页 |
4.2 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 第45-65页 |
4.2.1 政治风险 | 第45-50页 |
4.2.2 经济风险 | 第50-55页 |
4.2.3 文化和社会治安风险 | 第55-56页 |
4.2.4 法律风险 | 第56-58页 |
4.2.5 运营风险 | 第58-65页 |
第5章 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65-69页 |
5.1 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 第65页 |
5.2 加强周期性项目可行性研究 | 第65-67页 |
5.3 实施投资本地化经营战略 | 第67页 |
5.4 健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第67-68页 |
5.5 加快技术升级,提高环保意识 | 第68-69页 |
第6章 案例分析 | 第69-78页 |
6.1 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 第69-70页 |
6.2 企业风险识别 | 第70-75页 |
6.2.1 投资环境方面 | 第70-71页 |
6.2.2 运营方面 | 第71-73页 |
6.2.3 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 第73-75页 |
6.3 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借鉴 | 第75-78页 |
6.3.1 保持技术创新和品牌效应,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 第75-76页 |
6.3.2 掌握市场需求和政策动态,预测风险产生方向 | 第76-77页 |
6.3.3 完善供应链,降低潜在风险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A 东盟各国制造业投资环境评分赋值结果 | 第83-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