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某些无机金属离子的新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金属离子测定的重要性及常用的分析方法第12-19页
        1.1.1 金属离子测定的重要性第12-13页
        1.1.2 金属离子测定常用的分析方法第13-19页
    1.2 共振瑞利散射发展概述第19-21页
        1.2.1 瑞利散射及共振瑞利散射第19-21页
        1.2.2 共振非线性散射第21页
    1.3 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第21-26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共振瑞利散射及荧光法测定痕量铝(Ⅲ)第28-45页
    2.1 Al(Ⅲ)-铝试剂-CTMAB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铝第29-33页
        2.1.1 实验部分第29页
        2.1.2 结果与讨论第29-32页
        2.1.3 反应机理探讨第32-33页
        2.1.4 方法的选择性第33页
    2.2 Al(Ⅲ)-CAS-C_2H_5OH-CTMAB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铝第33-38页
        2.2.1 实验部分第33页
        2.2.2 结果与讨论第33-37页
        2.2.3 反应机理探讨第37页
        2.2.4 方法的选择性第37-38页
    2.3 溴酸钾氧化桑色素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铝第38-42页
        2.3.1 实验部分第38页
        2.3.2 结果与讨论第38-41页
        2.3.3 反应机理探讨第41-42页
        2.3.4 方法的选择性第42页
    2.4 数据结果分析第42-43页
    2.5 样品分析第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共振瑞利散射法及荧光法测定痕量Cu(Ⅱ)第45-56页
    3.1 Cu(Ⅱ)-甲基橙-CTMAB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铜第45-50页
        3.1.1 实验部分第45-46页
        3.1.2 结果与讨论第46-49页
        3.1.3 反应的机理探讨第49-50页
        3.1.4 方法的选择性第50页
    3.2 高碘酸钾氧化藏红T催化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铜第50-54页
        3.2.1 实验部分第50页
        3.2.2 结果与讨论第50-53页
        3.2.3 反应机理探讨第53-54页
        3.2.4 方法的选择性第54页
    3.3 数据结果分析第54-55页
    3.4 样品分析第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共振瑞利散射法及荧光法测定痕量Sb(Ⅲ)第56-66页
    4.1 Sb(Ⅲ)-KI-RhB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锑第56-61页
        4.1.1 实验部分第56-57页
        4.1.2 结果与讨论第57-59页
        4.1.3 反应的机理探讨第59-60页
        4.1.4 方法的选择性第60-61页
    4.2 高碘酸钾氧化中性红催化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锑第61-64页
        4.2.1 实验部分第61页
        4.2.2 结果与讨论第61-64页
        4.2.3 反应机理探讨第64页
        4.2.4 方法的选择性第64页
    4.3 数据结果分析第64-65页
    4.4 样品分析第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的Cd(Ⅱ)、Zn(Ⅱ)第66-76页
    5.1 Cd(Ⅱ)-KI-MB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镉第66-71页
        5.1.1 实验部分第66-67页
        5.1.2 结果与讨论第67-69页
        5.1.3 反应机理探讨第69-70页
        5.1.4 方法的选择性及其分析应用第70-71页
    5.2 Zn(Ⅱ)-SCN-NR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锌第71-75页
        5.2.1 实验部分第71页
        5.2.2 结果与讨论第71-74页
        5.2.3 反应机理探讨第74-75页
        5.2.4 方法的选择性及其分析应用第75页
    5.3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结论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希夫碱类配体及其Cu(Ⅱ)、Co(Ⅲ)和Ni(Ⅱ)金属配合物的结构表征与性质研究
下一篇:化学师范生微格训练中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