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茯苓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语表第11-12页
1 前言第12-23页
    1.1 茯苓萜类物质研究进展第12-15页
        1.1.1 茯苓概述第12-13页
        1.1.2 茯苓的药理作用概述第13页
        1.1.3 茯苓的化学成分第13-14页
        1.1.4 茯苓萜类生物合成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 磷酸甲羟戊酸激酶研究进展第15-22页
        1.2.1 萜类物质概述第15-16页
        1.2.2 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第16-18页
        1.2.3 磷酸甲羟戊酸激酶的生化功能第18-21页
        1.2.4 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在萜类代谢中的调控作用第21-22页
    1.3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第22-23页
        1.3.1 研究意义第22页
        1.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2-23页
2 茯苓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基因(PcPMK)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23-4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30页
        2.1.1 试验材料第23页
        2.1.2 菌株和载体第23-24页
        2.1.3 主要试剂第24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24页
        2.1.5 核酸提取第24-25页
        2.1.6 第一链cDNA合成第25-26页
        2.1.7 PcPMK基因片段获取第26页
        2.1.8 3’ RACE第26-27页
        2.1.9 5’ RACE第27-28页
        2.1.10 PcPMK基因全长扩增第28-29页
        2.1.11 PcPMK基因组DNA序列获得第29页
        2.1.12 PcPMK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9-3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0-40页
        2.2.1 PcPMK基因的分子克隆第30-32页
        2.2.2 PcPMK基因结构与启动子分析第32-33页
        2.2.3 PcPMK蛋白质系统发育分析第33-36页
        2.2.4 PcPMK蛋白质理化性质预测分析第36-37页
        2.2.5 PcPMK蛋白质 3D结构模拟与功能分析第37-40页
    2.3 小结与讨论第40-43页
        2.3.1 小结第40页
        2.3.2 讨论第40-43页
3 茯苓PcPMK基因的酵母功能互补第43-5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4-48页
        3.1.1 菌株和载体第44页
        3.1.2 主要试剂第44页
        3.1.3 主要仪器设备第44页
        3.1.4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酵母转化第44-46页
        3.1.5 酵母产孢培养及四分体单孢分离第46-47页
        3.1.6 PcPMK基因功能互补展示第47-4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8-51页
        3.2.1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8-49页
        3.2.2 酵母单倍体菌株分离第49-51页
        3.2.3 PcPMK基因酵母功能互补第51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51-53页
        3.3.1 小结第51-52页
        3.3.2 讨论第52-53页
4 茯苓磷酸甲羟戊酸激酶体外酶活验证及酶动力学研究第53-6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4.1.1 菌株和载体第54页
        4.1.2 主要试剂、耗材第54页
        4.1.3 主要仪器设备第54-55页
        4.1.4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5-56页
        4.1.5 PcPMK蛋白表达及纯化第56-57页
        4.1.6 PcPMK功能的体外酶促反应验证第57-58页
        4.1.7 PcPMK的酶动力学研究第5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8-65页
        4.2.1 PcPMK蛋白表达与纯化第58-60页
        4.2.2 重组PcPMK的体外活性第60-61页
        4.2.3 不同Mn2+和Mg2+浓度对PcPMK酶活力的影响第61-62页
        4.2.4 PcPMK酶动力常数第62-65页
    4.3 小结与讨论第65-68页
        4.3.1 小结第65页
        4.3.2 讨论第65-68页
5 结论和展望第68-70页
    5.1 结论第68页
    5.2 展望第68-69页
    5.3 本文创新点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9页
附录第79-89页
    附录1 本研究中使用的引物序列列表第79-80页
    附录2 PcPMK基因序列结构第80-82页
    附录3 本研究中所使用培养基、试剂配方第82-86页
    附录4 PcPMK蛋白表达与纯化优化过程SDS-PAGE第86-88页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氮肥运筹对再生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长江中下游地区早、中、晚季水稻光温特性和品种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