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1-16页 |
1.2.1 重型燃气轮机现状 | 第11-13页 |
1.2.2 DLN2.6+燃烧器的应用现状 | 第13页 |
1.2.3 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2.4 Mark VIe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燃烧系统和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可行性分析 | 第17-26页 |
2.1 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 第17-18页 |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第18-25页 |
2.2.1 DLN2.6+改造与否维修费用比较 | 第18-20页 |
2.2.2 燃气机组使用混合天然气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2.2.3 实施DLN2.6+燃烧系统改造的效果评估 | 第23页 |
2.2.4 燃机控制系统升级必要性分析 | 第23-24页 |
2.2.5 华白指数控制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5页 |
2.2.6 可行性分析结论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燃烧系统和控制系统升级改造研究 | 第26-60页 |
3.1 燃气轮机工艺流程及原理简介 | 第26-28页 |
3.2 DLN2.6+燃烧系统研究 | 第28-37页 |
3.2.1 DLN2.6+的两种结构模式 | 第28-30页 |
3.2.2 标准型DLN2.6+燃烧室结构 | 第30-33页 |
3.2.3 DLN2.6+燃烧系统的技术特点 | 第33-34页 |
3.2.4 DLN2.6+燃烧系统NOx排放分析 | 第34-35页 |
3.2.5 DLN2.6+燃烧室系统的优势 | 第35-37页 |
3.3 Mark VIe控制系统研究 | 第37-56页 |
3.3.1 控制系统体系结构 | 第37-43页 |
3.3.2 控制系统升级新增先进控制算法 | 第43-51页 |
3.3.3 控制系统升级的重要保护变更与完善 | 第51-55页 |
3.3.4 Mark VIe控制系统的优势 | 第55-56页 |
3.4 华白指数控制技术研究 | 第56-59页 |
3.4.1 天然气性能加热器 | 第56-57页 |
3.4.2 华白指数的定义 | 第57-58页 |
3.4.3 华白指数控制方式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燃烧系统和控制系统升级改造作业实施 | 第60-80页 |
4.1 燃烧系统改造作业实施范围 | 第60-61页 |
4.1.1 DLN2.6+燃烧室本体硬件升级 | 第60-61页 |
4.1.2 全新独立的燃气模块和内部组件 | 第61页 |
4.1.3 更换燃料管道系统 | 第61页 |
4.1.4 增加燃料截止阀SSOV和燃料排空阀SSOVV | 第61页 |
4.2 控制系统升级改造作业实施范围 | 第61-68页 |
4.2.1 Mark VI升级至Mark VIe | 第61-62页 |
4.2.2 加装CDM燃烧脉动监测系统 | 第62-63页 |
4.2.3 燃气模块升级的相关控制完善 | 第63-64页 |
4.2.4 SSOV和SSOVV的相关控制变更和完善 | 第64-65页 |
4.2.5 升级危险气体保护系统 | 第65-66页 |
4.2.6 增加机组性能监测系统EMPA | 第66页 |
4.2.7 增加华白指数控制逻辑 | 第66-68页 |
4.2.8 其它升级的控制仪器设备 | 第68页 |
4.3 系统改造作业实施程序 | 第68-73页 |
4.3.1 燃烧系统施工作业 | 第68-70页 |
4.3.2 控制仪表施工作业 | 第70页 |
4.3.3 Mark VI升级至Mark VIe施工作业 | 第70-71页 |
4.3.4 机组性能监测系统EMAP构建作业 | 第71-73页 |
4.4 系统调试、启机和燃烧调整 | 第73-79页 |
4.4.1 启动前检查和试验 | 第73-74页 |
4.4.2 机组启动点火 | 第74页 |
4.4.3 机组并网和带负荷测试 | 第74-75页 |
4.4.4 BCP和自动燃烧调整的数据采集 | 第75-76页 |
4.4.5 调试工作完结 | 第76-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燃烧系统和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实现效果 | 第80-85页 |
5.1 改造实现成果 | 第80-82页 |
5.1.1 更宽的燃料适应范围 | 第80-81页 |
5.1.2 更低的氮氧化物排放 | 第81-82页 |
5.2 改造的效益和成果推广 | 第82-84页 |
5.2.1 经济效益 | 第82-83页 |
5.2.2 社会效益 | 第83页 |
5.2.3 成果推广 | 第83-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1 结论 | 第85-86页 |
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件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