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2 本文涉及的三种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概述 | 第12-14页 | 
| 2.1 志贺氏菌 | 第12-13页 | 
|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3页 | 
| 2.3 沙门氏菌 | 第13-14页 | 
| 3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概况 | 第14-21页 | 
| 3.1 传统检测方法 | 第15页 | 
| 3.2 传统平板检测方法的改进 | 第15页 | 
| 3.3 免疫学方法 | 第15-18页 | 
| 3.4 仪器分析技术 | 第18-19页 | 
| 3.5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9-21页 | 
| 4 16SrRNA基因在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地位 | 第21-22页 | 
| 5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2页 | 
| 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定性PCR检测 | 第23-35页 | 
| 1 前言 | 第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 2.1 材料 | 第23-25页 | 
| 2.1.1 菌株 | 第23页 |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 2.1.4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4页 | 
| 2.1.5 溶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 2.2 方法 | 第25-27页 | 
| 2.2.1 菌株的活化及培养 | 第25页 | 
| 2.2.2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25页 | 
| 2.2.3 DNA浓度及纯度测定 | 第25-26页 | 
| 2.2.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6页 | 
| 2.2.5 引物的处理 | 第26页 | 
| 2.2.7 兼并性检测 | 第26页 | 
| 2.2.8 灵敏度检测 | 第26-27页 | 
| 2.2.9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分析 | 第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 3.1 主要供试菌株菌落形态图 | 第27页 | 
| 3.2 细菌基因组提取 | 第27-28页 | 
| 3.3 DNA浓度及纯度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 3.4 定性PCR反应体系和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29-30页 | 
| 3.5 兼并性验证 | 第30-31页 | 
| 3.6 灵敏度验证 | 第31-32页 | 
| 3.7 PCR产物测序结果 | 第32-34页 | 
| 4 讨论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 | 第35-51页 | 
| 1 前言 | 第3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 2.1 材料 | 第35-36页 | 
| 2.1.1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 2.1.3 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36页 | 
| 2.2 方法 | 第36-39页 | 
| 2.2.1 引物与探针的设计 | 第36-37页 | 
| 2.2.2 多重实时荧光PCR体系建立 | 第37-38页 | 
| 2.2.3 荧光定量PCR性能评价 | 第38-39页 | 
| 2.2.4 模拟样品试验 | 第3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9页 | 
| 3.1 三种致病菌的序列比对结果 | 第39-40页 | 
| 3.2 多重实时荧光PCR体系建立结果 | 第40-42页 | 
| 3.2.1 单重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40-41页 | 
| 3.2.2 多重实时荧光PCR体系建立结果 | 第41-42页 | 
| 3.3 实时荧光PCR性能评价结果 | 第42-44页 | 
| 3.3.1 特异性 | 第42-43页 | 
| 3.3.2 三种致病菌的基因组DNA灵敏度扩增结果 | 第43-44页 | 
| 3.4 模拟样本检测结果 | 第44-49页 | 
| 3.4.1 菌液计数结果 | 第44-45页 | 
| 3.4.2 模拟水样的单重实时荧光PCR灵敏度结果 | 第45-46页 | 
| 3.4.3 模拟牛奶样品的单重实时荧光PCR灵敏度结果 | 第46-47页 | 
| 3.4.4 模拟样品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 | 第47-49页 | 
| 4 讨论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三种致病菌阳性质粒分子的构建 | 第51-63页 | 
| 1 前言 | 第5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 2.1 材料 | 第51-52页 | 
| 2.1.1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51页 | 
| 2.1.3 培养基与试剂配制 | 第51-52页 | 
| 2.1.4 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52页 | 
| 2.2 方法 | 第52-55页 | 
| 2.2.1 DNA的连接 | 第52页 | 
| 2.2.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52-53页 | 
| 2.2.3 细菌转化过程 | 第53页 | 
| 2.2.4 蓝白斑筛选 | 第53页 | 
| 2.2.5 重组质粒验证 | 第53-54页 | 
| 2.2.6 单菌落活化及质粒提取 | 第54页 | 
| 2.2.7 质粒DNA定性PCR验证 | 第54页 | 
| 2.2.8 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54页 | 
| 2.2.9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4-5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 3.1 菌落PCR的初步鉴定结果 | 第55-56页 | 
| 3.2 质粒DNA定性PCR结果 | 第56-57页 | 
| 3.3 质粒的测序结果 | 第57-58页 | 
| 3.4 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 第58-62页 | 
| 4 讨论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