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 第14-15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2.1 纳米二氧化钛的特性、应用现状及潜在风险 | 第17-19页 |
2.1.1 纳米二氧化钛的特性及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2.1.2 纳米二氧化钛的潜在风险 | 第18-19页 |
2.2 水环境中砷污染的现状和危害 | 第19-22页 |
2.2.1 自然环境中的砷 | 第19页 |
2.2.2 水环境中砷污染的现状和危害 | 第19-20页 |
2.2.3 水环境中的砷代谢 | 第20-22页 |
2.3 纳米二氧化钛的水生生物效应 | 第22-25页 |
2.3.1 纳米二氧化钛的水生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2.3.2 纳米二氧化钛与重金属相关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纳米二氧化钛的理化特性 | 第26-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3.1.1 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3.1.2 纳米二氧化钛理化特性测定 | 第27-2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3.2.1 纳米二氧化钛的沉降特性 | 第28-30页 |
3.2.2 纳米二氧化钛的粒径变化 | 第30-32页 |
3.2.3 纳米二氧化钛的电镜扫描粒径变化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斜生栅藻生长胁迫及受损藻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34-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4.1.1 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4.1.2 实验藻种及培养 | 第35页 |
4.1.3 藻细胞生物量的测定及生长胁迫实验 | 第35-36页 |
4.1.4 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4.1.5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4.1.6 暴露后的斜生栅藻与铜绿微囊藻的超微结构 | 第36-3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4.2.1 纳米二氧化钛作用下砷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2 纳米二氧化钛作用下砷对斜生栅藻叶绿素a的影响 | 第39-41页 |
4.2.3 纳米二氧化钛作用下砷对斜生栅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4 纳米二氧化钛与砷共同暴露对藻细胞的影响 | 第42-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纳米二氧化钛对斜生栅藻砷累积和砷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47-6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5.1.1 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5.1.2 纳米二氧化钛对斜生栅藻砷的吸收代谢实验 | 第48页 |
5.1.3 砷总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5.1.4 砷形态的测定 | 第49-50页 |
5.1.5 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 | 第5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5.2.1 纳米二氧化钛对斜生栅藻藻体砷累积的影响 | 第50-55页 |
5.2.2 纳米二氧化钛对培养基中砷含量的影响 | 第55页 |
5.2.3 纳米二氧化钛对斜生栅藻砷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55-58页 |
5.2.4 纳米二氧化钛对培养基中砷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纳米二氧化钛对藻体长期代谢产生气态砷的影响 | 第60-6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6.1.1 仪器与试剂 | 第60页 |
6.1.2 藻种及培养 | 第60页 |
6.1.3 藻体砷总量及形态测定 | 第60页 |
6.1.4 培养液砷总量及形态测定 | 第60页 |
6.1.5 气态砷的收集与测定 | 第60-61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6.2.1 纳米二氧化钛对藻体砷累积以及生成气态砷的影响 | 第61-63页 |
6.2.2 长期暴露对藻体中砷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63-64页 |
6.2.3 长期暴露对培养基中砷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64-6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附录A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