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加强层结构体系概述 | 第8-15页 |
1.1.1 加强层的结构形式及受力特性 | 第8-10页 |
1.1.2 加强层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1.3 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实例 | 第14-15页 |
1.2 钢筋混凝土破坏过程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ABAQUS中的子模型技术 | 第16-18页 |
1.3.1 子模型技术简介 | 第16-17页 |
1.3.2 子模型技术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能容及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2 仿真模型简介 | 第20-32页 |
2.1 材料本构模型 | 第20-24页 |
2.1.1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第20-23页 |
2.1.2 钢筋本构模型 | 第23-24页 |
2.2 混凝土构件试验模拟 | 第24-31页 |
2.2.1 梁柱中节点加载试验 | 第24-27页 |
2.2.2 短肢剪力墙加载试验 | 第27-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弹性时程分析 | 第32-52页 |
3.1 结构分析模型 | 第32-37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32页 |
3.1.2 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32-34页 |
3.1.3 模型验证 | 第34-37页 |
3.2 整体模型弹性时程反应分析 | 第37-44页 |
3.2.1 模态信息 | 第37-38页 |
3.2.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8-40页 |
3.2.3 结构宏观性能指标分析 | 第40-43页 |
3.2.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3 整体模型与子模型分析结果对比 | 第44-51页 |
3.3.1 子模型信息 | 第44-45页 |
3.3.2 整体模型与子模型位移对比 | 第45-49页 |
3.3.3 整体模型与子模型应力应变对比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52-70页 |
4.1 弹塑性材料信息及地震波 | 第52-54页 |
4.1.1 材料信息 | 第52-53页 |
4.1.2 地震波信息 | 第53-54页 |
4.2 设防烈度罕遇地震作用下整体模型宏观指标分析 | 第54-58页 |
4.2.1 位移指标 | 第54-57页 |
4.2.2 结构变形 | 第57-58页 |
4.2.3 损伤分析 | 第58页 |
4.3 子模型与整体模型弹塑性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68页 |
4.3.1 El-centro波作用下计算结果对比 | 第59-62页 |
4.3.2 唐山波作用下计算结果对比 | 第62-65页 |
4.3.3 天津波作用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5-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设防烈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破坏机制分析 | 第70-86页 |
5.1 El-centro波作用下薄弱层损伤分析 | 第70-73页 |
5.2 唐山波作用下薄弱层损伤分析 | 第73-75页 |
5.3 天津波作用下薄弱层损伤分析 | 第75-78页 |
5.4 节点破坏特征分析 | 第78-84页 |
5.4.1 框架边节点子模型弹塑性分析 | 第81-82页 |
5.4.2 框架中节点子模型弹塑性分析 | 第82-83页 |
5.4.3 加强层上弦杆与剪力墙连接节点子模型弹塑性分析 | 第83-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6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