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3-14页 |
1.1.1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街区 | 第13页 |
1.1.2 为什么要选择阿依墩 | 第13-14页 |
1.1.3 为什么要采用形态类型学 | 第14页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4-15页 |
1.2.1 形态类型学 | 第14页 |
1.2.2 历史街区 | 第14-15页 |
1.2.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1.3.1 形态类型学 | 第15-21页 |
1.3.2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 第21-24页 |
1.3.3 对既有研究的评价 | 第24-27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关键问题 | 第27-2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1.4.3 关键问题 | 第27-28页 |
1.5 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28-3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2 形态类型分析法基本原理、实践及调整 | 第31-49页 |
2.1 穆拉托里—卡尼吉亚建筑类型学 | 第31-33页 |
2.1.1 类型和过程类型 | 第31-32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2.2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派 | 第33-36页 |
2.2.1 地图分析与形态区域 | 第34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2.3 形态类型分析法 | 第36-37页 |
2.3.1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2.3.2 研究要素 | 第37页 |
2.3.3 研究成果 | 第37页 |
2.4 相关实践案例 | 第37-44页 |
2.4.1 法国梅纳西地区规划管理实践 | 第37-40页 |
2.4.2 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保护 | 第40-42页 |
2.4.3 广州建设新村的形态演进分析 | 第42-44页 |
2.5 针对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建立 | 第44-47页 |
2.5.1 研究史料概况 | 第44-45页 |
2.5.2 研究尺度 | 第45-46页 |
2.5.3 分析框架 | 第46-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阿依墩历史街区的形态类型学分析 | 第49-95页 |
3.1 街道系统和街道 | 第49-58页 |
3.1.1 1949 年之前的街道系统和街道 | 第49-53页 |
3.1.2 1950—1978 年的街道系统和街道 | 第53-56页 |
3.1.3 1979 年之后的街道系统和街道 | 第56-58页 |
3.2 街廓和地块 | 第58-67页 |
3.2.1 1949 年之前的街廓和地块 | 第58-60页 |
3.2.2 1950—1978 年的街廓和地块 | 第60-64页 |
3.2.3 1979 年之后的街廓和地块 | 第64-67页 |
3.3 公共空间 | 第67-71页 |
3.3.1 1949 年之前的公共空间 | 第67-68页 |
3.3.2 1950—1978 年之间的公共空间 | 第68-70页 |
3.3.3 1979 年以后的公共空间 | 第70-71页 |
3.4 建筑布局和建筑三维形体 | 第71-81页 |
3.4.1 1949 年之前的建筑布局和建筑三维形体 | 第72-75页 |
3.4.2 1950—1978 年之间的建筑布局和建筑三维形体 | 第75-78页 |
3.4.3 1979 年以后的建筑布局和建筑三维形体 | 第78-81页 |
3.5 阿依墩街区形态类型演替过程及特征 | 第81-93页 |
3.5.1 形态类型演替过程 | 第81-89页 |
3.5.2 形态类型的演替特征 | 第89-9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4 基于形态类型学分析的阿依墩街区保护与更新 | 第95-133页 |
4.1 阿依墩街区形态类型影响因素 | 第95-104页 |
4.1.1 环境因素 | 第95-97页 |
4.1.2 文化因素 | 第97-100页 |
4.1.3 政策、制度和规划成果 | 第100-104页 |
4.2 街道系统和街道的保护与更新 | 第104-111页 |
4.2.1 街道系统和街道的设计指引 | 第104-108页 |
4.2.2 街道系统和街道规划 | 第108-111页 |
4.3 街廓和地块的保护与更新 | 第111-117页 |
4.3.1 街廓和地块的设计指引 | 第111-114页 |
4.3.2 街廓和地块规划 | 第114-117页 |
4.4 公共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 第117-122页 |
4.4.1 公共空间的设计指引 | 第117-120页 |
4.4.2 公共空间规划 | 第120-122页 |
4.5 建筑布局和建筑三维形体的保护与更新 | 第122-130页 |
4.5.1 建筑布局和建筑三维形体的设计指引 | 第122-126页 |
4.5.2 建筑布局和建筑三维形体规划 | 第126-13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30-133页 |
5 结语 | 第133-137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133-135页 |
5.1.1 理论研究部分 | 第133-134页 |
5.1.2 实例研究部分 | 第134-135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附录 | 第143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