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3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仿生原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概况 | 第11-19页 |
1.2.1 分子印迹仿生免疫分析 | 第12-13页 |
1.2.2 仿生阵列传感器 | 第13-16页 |
1.2.3 仿生功能化单纳米通道传感器 | 第16-17页 |
1.2.4 器官芯片技术 | 第17-19页 |
1.3 分子拥挤仿生原理及其在分子印迹技术中的应用 | 第19-24页 |
1.4 贻贝仿生聚多巴胺在色谱分离中的应用现状 | 第24-28页 |
1.4.1 聚多巴胺在CE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1.4.2 聚多巴胺在HPLC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1.4.3 聚多巴胺在CGC中的应用 | 第28页 |
1.5 细菌的手性识别与表面粘附行为 | 第28-30页 |
1.5.1 细菌的手性识别行为 | 第28-29页 |
1.5.2 细菌的表面粘附行为 | 第29-30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1.6.1 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30页 |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2 仿生分子拥挤效应辅助增强CE手性选择性 | 第33-45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2.2.2 CE操作流程 | 第34页 |
2.2.3 荧光光谱测定 | 第34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2.3.1 拥挤诱导剂的选择 | 第35-36页 |
2.3.2 运行缓冲液浓度对CE手性分离的影响 | 第36页 |
2.3.3 运行缓冲液pH值对CE手性分离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4 葡聚糖和糊精浓度对CE手性分离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5 HP-β-CD浓度对CE手性分离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6 分子拥挤效应增强HP-β-CD手性选择性的机制研究 | 第39-43页 |
2.3.7 分子拥挤辅助CE手性分离中的粘滞效应分析 | 第43页 |
2.4 小结 | 第43-45页 |
3 聚多巴胺/PEI仿生共沉积涂层原理调控CE电渗流 | 第45-61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46页 |
3.2.2 仪器 | 第46页 |
3.2.3 涂层柱的制备 | 第46-47页 |
3.2.4 样品溶液和运行缓冲液的制备 | 第47页 |
3.2.5 EOF的测定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9页 |
3.3.1 PDA/PEI共沉积涂层的表征 | 第48-52页 |
3.3.2 EOF的考察 | 第52-56页 |
3.3.3 PDA/PEI共沉积涂层柱的应用 | 第56-59页 |
3.4 小结 | 第59-61页 |
4 聚多巴胺仿生层层自组装原理制备高相比OT-CEC柱 | 第61-75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62页 |
4.2.2 仪器 | 第62页 |
4.2.3 样品溶液和缓冲液的制备 | 第62页 |
4.2.4 PDA/AuNPs/thiols层层自组装OT-CEC柱的制备 | 第62-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3页 |
4.3.1 PDA/AuNPs/thiols层层自组装OT-CEC柱的表征 | 第64-66页 |
4.3.2 PDA/AuNPs/thiols层层自组装OT-CEC柱EOF的考察 | 第66-67页 |
4.3.3 不同涂层柱分离效能的考察 | 第67-68页 |
4.3.4 自组装层数对分离效力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5 乙腈浓度对分离效力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6 运行缓冲液pH值和浓度对分离效力的影响 | 第71-73页 |
4.3.7 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73页 |
4.4 小结 | 第73-75页 |
5 细菌仿生粘附涂层手性固定相用于OT-CEC手性分离 | 第75-93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76页 |
5.2.2 仪器 | 第76页 |
5.2.3 细菌的培养 | 第76-77页 |
5.2.4 细菌涂层OT-CEC柱的制备 | 第77页 |
5.2.5 样品溶液和运行缓冲液的制备 | 第77-7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8-92页 |
5.3.1 菌种及模型手性化合物的选择 | 第78页 |
5.3.2 E.coli粘附涂层的表征 | 第78-79页 |
5.3.3 E.coli粘附涂层OT-CEC柱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79-82页 |
5.3.4 E.coli粘附涂层OT-CEC柱的EOF性质考察 | 第82-83页 |
5.3.5 运行缓冲液浓度,pH值及电压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第83-86页 |
5.3.6 氟喹诺酮类对映体在E. coli粘附涂层OT-CEC柱上的分离性能 | 第86-87页 |
5.3.7 手性分离的机制探讨 | 第87-91页 |
5.3.8 方法学考察 | 第91页 |
5.3.9 含量测定 | 第91-92页 |
5.4 小结 | 第92-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94-95页 |
6.3 展望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7页 |
附录 | 第11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7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