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村尾矿库尾矿坝稳定性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引言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尾矿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第9-10页 | 
| 1.2.2 尾矿坝的稳定性分析 | 第10-12页 |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 2 新水村尾矿库堆坝模型试验 | 第15-23页 | 
| 2.1 新水村尾矿库的工程概况 | 第15-16页 | 
| 2.1.1 新水村尾矿库初步设计 | 第15页 | 
| 2.1.2 新水村尾矿库库址 | 第15页 | 
| 2.1.3 新水村尾矿库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5-16页 | 
| 2.2 尾矿库堆坝物理模型试验 | 第16-22页 | 
| 2.2.1 模型试验概述 | 第16-17页 | 
| 2.2.2 库区山地模型的建立 | 第17-18页 | 
| 2.2.3 尾矿库堆坝试验过程 | 第18-19页 | 
| 2.2.4 干滩面尾矿颗粒分布规律 | 第19-20页 | 
| 2.2.5 坝体浸润线变化规律 | 第20-22页 | 
| 2.2.6 尾矿坝的结构组成 | 第22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组成坝体尾矿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 第23-49页 | 
| 3.1 概述 | 第23页 | 
| 3.2 尾矿的物理性质 | 第23-24页 | 
| 3.2.1 尾矿颗粒级配测试 | 第23-24页 | 
| 3.2.2 尾矿的物理性质指标 | 第24页 | 
| 3.3 尾矿压缩试验 | 第24-25页 | 
| 3.4 尾矿渗透试验 | 第25页 | 
| 3.5 尾矿三轴剪切试验 | 第25-33页 | 
| 3.5.1 试验方案与内容 | 第25-26页 | 
|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 3.6 尾矿的动力性质试验 | 第33-47页 | 
| 3.6.1 动力试验概述 | 第33页 | 
| 3.6.2 动三轴试验原理 | 第33-35页 | 
| 3.6.3 试验方案与试验步骤 | 第35-36页 | 
| 3.6.4 动强度试验结果 | 第36-42页 | 
| 3.6.5 动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结果 | 第42-47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4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尾矿坝稳定性分析 | 第49-61页 | 
| 4.1 概述 | 第49页 | 
| 4.2 稳定性计算软件 | 第49页 | 
| 4.3 尾矿坝稳定性分析 | 第49-59页 | 
| 4.3.1 分析方案与流程 | 第49-50页 | 
| 4.3.2 几何模型与材料参数 | 第50-52页 | 
| 4.3.3 荷载工况与安全系数规范值 | 第52页 | 
| 4.3.4 尾矿坝稳定性分析结果 | 第52-5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5 基于时程分析法的尾矿坝地震反应及稳定性分析 | 第61-79页 | 
| 5.1 概述 | 第61页 | 
| 5.2 动力稳定性分析流程与方法 | 第61-63页 | 
| 5.2.1 动力稳定性分析流程 | 第61-62页 | 
| 5.2.2 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 5.3 尾矿坝动力稳定性分析软件 | 第63页 | 
| 5.4 地震波参数 | 第63-64页 | 
| 5.5 模型建立与边界条件 | 第64-66页 | 
| 5.6 地震反应与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77页 | 
| 5.6.1 加速度反应 | 第66-68页 | 
| 5.6.2 观测点相对速度 | 第68-69页 | 
| 5.6.3 液化判别 | 第69-71页 | 
| 5.6.4 动力抗滑稳定性分析 | 第71-74页 | 
| 5.6.5 永久变形分析 | 第74-77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附录 | 第87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7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