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10页 |
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缩写词 | 第16-18页 |
前言 | 第18-2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20-34页 |
1.1 植物激素与番茄的果实发育 | 第20-26页 |
1.1.1 植物激素对果实发育的影响 | 第20-23页 |
1.1.2 不同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3-26页 |
1.2 生长素信号转导和相关的基因家族 | 第26-32页 |
1.2.1 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家族 | 第28-29页 |
1.2.2 AUX/IAA基因家族 | 第29-30页 |
1.2.3 Gretchen Hagen 3(GH3)基因家族 | 第30-32页 |
1.2.4 Small auxin up RNA(SAUR)基因家族 | 第32页 |
1.3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4页 |
2 番茄ARF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分子克隆以及表达分析 | 第34-5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4-44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34页 |
2.1.3 生化试剂 | 第34-35页 |
2.1.4 主要培养基 | 第35页 |
2.1.5 实验方法 | 第35-44页 |
2.1.5.1 番茄ARF基因家族成员的分离 | 第35页 |
2.1.5.2 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处理 | 第35页 |
2.1.5.3 Trizol法提取番茄总RNA | 第35-36页 |
2.1.5.4 CTAB法提取番茄DNA | 第36-37页 |
2.1.5.5 番茄RNA的反转录 | 第37-38页 |
2.1.5.6 PCR扩增体系和引物 | 第38-40页 |
2.1.5.7 回收目的片段 | 第40-41页 |
2.1.5.8 回收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41-42页 |
2.1.5.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2页 |
2.1.5.10 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 第42页 |
2.1.5.11 阳性菌落的检测 | 第42页 |
2.1.5.12 QRT-PCR体系和引物 | 第42-43页 |
2.1.5.13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2.1.5.14 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分析 | 第44页 |
2.1.5.15 ARFs氨基酸序列分析进化关系 | 第4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2.2.1 番茄ARF基因的鉴定,分离和命名 | 第44-45页 |
2.2.2 番茄ARF基因的颜色体定位 | 第45页 |
2.2.3 番茄ARF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5-46页 |
2.2.4 番茄ARF基因的结构和进化分析 | 第46-48页 |
2.2.5 番茄ARF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2.3 讨论 | 第49-57页 |
3 番茄AUX/IAA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以及表达分析 | 第57-7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3.1.1 PCR扩增引物 | 第57-58页 |
3.1.2 QRT-PCR引物 | 第5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8-70页 |
3.2.1 番茄AUX/IAA基因的鉴定,分离和命名 | 第58-59页 |
3.2.2 番茄AUX/IAA基因的颜色体定位 | 第59页 |
3.2.3 茄科植物AUX/IAA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59-60页 |
3.2.4 茄科植物AUX/IAA基因结构和进化分析 | 第60-61页 |
3.2.5 番茄AUX/IAA基因启动了区域分析 | 第61-64页 |
3.2.6 番茄AUX/IAA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 | 第64-68页 |
3.2.7 番茄AUX/IAA基因在激素处理后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情况 | 第68-70页 |
3.3 讨论 | 第70-74页 |
4 番茄GH3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以及表达分析 | 第74-8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2页 |
4.2.1 番茄GH3基因的鉴定,分离和命名 | 第75-76页 |
4.2.2 番茄GH3基因的颜色体定位 | 第76页 |
4.2.3 番茄GH3基因序列分析 | 第76-77页 |
4.2.4 番茄和马铃薯GH3基因结构分析 | 第77-78页 |
4.2.5 番茄GH3基因启动子区域分析 | 第78-79页 |
4.2.6 番茄GH3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 | 第79-82页 |
4.3 讨论 | 第82-86页 |
5 番茄SAUR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以及表达分析 | 第86-10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5页 |
5.2.1 番茄SAUR基因的鉴定,分离和命名 | 第87-89页 |
5.2.2 番茄SAUR基因的颜色体定位 | 第89-90页 |
5.2.3 番茄SAUR基因序列分析 | 第90-91页 |
5.2.4 不同物种中SAUR基因的进化分析 | 第91-92页 |
5.2.5 番茄SAUR基因启动子区域分析 | 第92-94页 |
5.2.6 番茄SAUR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94-95页 |
5.2.7 番茄SAUR番基因在激素处理后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征 | 第95页 |
5.3 讨论 | 第95-102页 |
6 番茄SLARF5的人工MirRNA表达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102-112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7页 |
6.1.1 植物材料 | 第102页 |
6.1.2 菌种和质粒以及各种生化试剂 | 第102页 |
6.1.3 主要培养基的配置 | 第102-103页 |
6.1.4 番茄SlARF5人工MirRNA表达载体构建 | 第103-106页 |
6.1.5 番茄SlARF5的遗传转化 | 第106-107页 |
6.1.6 番茄SlARF5 amiRNA转基因抗性芽检测 | 第10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09页 |
6.2.1 番茄SLARF5人工MirRNA载体的构建 | 第107-108页 |
6.2.2 番茄SLARF5人工MirRNA载体的遗传转化 | 第108-109页 |
6.2.2.1 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108页 |
6.2.2.2 抗性植株的PCR检测 | 第108-109页 |
6.3 讨论 | 第109-112页 |
6.3.1 人工MirRNA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高效性以及应用前景 | 第109-110页 |
6.3.2 番茄SlARF5基因功能预测 | 第110-112页 |
结论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