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棉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

人工合成抗菌肽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效果

致谢第6-10页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2页
    1 棉花黄萎病菌与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第13-17页
        1.1 黄萎病的发生及其危害第13页
        1.2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类、形态及寄主范围第13-15页
            1.2.1 棉花黄萎病菌种的鉴定第13-14页
            1.2.2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形态第14页
            1.2.3 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第14-15页
        1.3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第15页
        1.4 棉花与黄萎病菌的互作第15-16页
        1.5 棉花黄萎病菌的防治第16-17页
            1.5.1 传统防治方法第16页
            1.5.2 现代转基因生物防治方法第16-17页
    2 抗菌肽研究进展第17-28页
        2.1 抗菌肽的种类和来源第18-20页
            2.1.1 按结构特点分类第18-19页
            2.1.2 按来源分类第19-20页
        2.2 抗菌肽的一般特性第20-21页
        2.3 抗菌肽的结构特点及对抗菌活性的影响第21-22页
            2.3.1 分子量大小第21页
            2.3.2 氨基酸组成第21页
            2.3.3 疏水活性第21页
            2.3.4 电荷数第21-22页
            2.3.5 抗菌肽的构象与结构第22页
        2.4 抗菌肽的作用机理研究第22-24页
            2.4.1 抗菌肽的作用与对细菌的抑菌机理第22-24页
            2.4.2 抗菌肽作用与对真菌的抑菌机理第24页
        2.5 抗菌肽基因在抗棉花黄萎病上的应用第24-28页
            2.5.1 天然抗菌肽基因在棉花黄萎病育种中的应用第25-27页
            2.5.2 人工合成抗菌肽基因在棉花黄萎病育种中的应用第27-28页
        2.6 抗菌肽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8页
        2.7 国内外研究情况第28页
    3 抗菌肽的应用前景第28-30页
        3.1 医药卫生应用前景第29页
        3.2 食品工业应用前景第29页
        3.3 农业应用前景第29-30页
    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第30-32页
        4.1 研究内容第30页
        4.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0-32页
第二章 抗菌肽的筛选及人工合成第32-50页
    1 引言第3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2.1 实验材料第32-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34页
            2.2.1 抗菌肽的收集与设计第33页
            2.2.2 ESI质谱检验多肽第33页
            2.2.3 HPLC分析多肽第33页
            2.2.4 抗菌肽的二级结构预测第33-34页
            2.2.5 抗菌肽的圆二色谱分析第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47页
        3.1 多肽设计与合成第34-35页
        3.2. 多肽的质谱检验第35-37页
        3.3 抗菌肽的纯度检测第37-41页
        3.4 抗菌肽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第41-42页
        3.5 抗菌肽的二级结构预测第42-45页
            3.5.1 抗菌肽的在线软件分析第42-45页
        3.6 圆二色谱分析第45-47页
            3.6.1 D4E1圆二色性的测定第45-46页
            3.6.2 D51圆二色性的测定第46页
            3.6.3 D28圆二色性的测定第46-47页
    4 讨论第47-48页
    5 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抗菌肽的抗菌活性测定第50-64页
    1 引言第5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2.1 实验材料第50-52页
        2.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2.2.1 菌株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第52页
            2.2.2 培养性状的比较测定第52页
            2.2.3 抗菌肽的生物活性测定第52-53页
            2.2.4 96孔板法检测抗菌肽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第53页
            2.2.5 抗菌肽基本理化性质分析第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61页
        3.1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性状比较第53-56页
            3.1.1 棉花黄萎病菌的固体培养性状比较第53-56页
            3.1.2 棉花黄妻病菌的液体培养性状第56页
        3.2 人工合成抗菌肽与天然肽的抑菌活性比较第56-57页
            3.2.1 对棉花黄萎病菌安阳菌系的抑制作用第56-57页
            3.2.2 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第57页
        3.3 抗菌肽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确定第57-60页
        3.4 多肽的理化特性与抗菌活性的关系第60-61页
    4 讨论第61-63页
    5 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棉花黄萎病菌与抗菌肽互作的扫描电镜观察第64-72页
    1 引言第6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2.1 实验材料第64-65页
        2.2 实验方法第65页
            2.2.1 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65页
            2.2.2 黄萎病菌菌丝的获取第65页
            2.2.3 扫描电镜观察第6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5-70页
        3.1 两种不同人工抗菌肽处理下的棉花黄萎病菌孢子的扫描电镜观察第65-68页
        3.2 两种不同人工抗菌肽处理下的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的扫描电镜观察第68-70页
    4 讨论第70-71页
    5 小结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野生稻内生真菌对水稻和烟草幼苗的促生作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光纤环形腔衰荡的强度调制传感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