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4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20-22页 |
1.2 研究对象的辨析与界定 | 第22-26页 |
1.2.1 城市历史工业空间及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1.2.2 形态演化 | 第24-25页 |
1.2.3 城市社会学 | 第25-26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26-42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6-3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1-39页 |
1.3.3 常规路径下的研究困境 | 第39-42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42-45页 |
1.4.1 揭示形态演化的历史基础与成因机制 | 第42-43页 |
1.4.2 解析城市历史工业空间形态演化的规律性模式 | 第43-44页 |
1.4.3 空间文化转型的本质解析 | 第44-4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45-4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46-47页 |
第2章 城市历史工业空间形态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 第47-69页 |
2.1 视角切入:聚焦机制与过程的城市社会学视角 | 第48-58页 |
2.1.1 西方古典社会学的空间分析 | 第48-49页 |
2.1.2 空间生产理论 | 第49-52页 |
2.1.3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空间理论:强调资本的作用与结构的力量 | 第52-54页 |
2.1.4 后现代主义学派的空间理论:强调解构、行动以及文化的作用 | 第54-58页 |
2.2 视角深化: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适用性考察 | 第58-67页 |
2.2.1 空间生产与空间形态的关联基础 | 第58-60页 |
2.2.2“空间生产”理论之于既有形态研究的运用 | 第60-64页 |
2.2.3 理论研究对城市历史工业空间的启示 | 第64-67页 |
2.3 分析方法的建构 | 第67-69页 |
第3章 我国城市历史工业空间的早期特征 | 第69-98页 |
3.1 我国近现代城市工业空间的发展脉络 | 第69-80页 |
3.1.1 近代工业:机器文明传入与新建筑类型本土化发展 | 第70-73页 |
3.1.2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有计划建设时期:中国工业化基础奠定 | 第73-74页 |
3.1.3“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快速与混沌的工业建筑建设 | 第74-75页 |
3.1.4“三线建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生产停滞与工业分布的地区格局调整 | 第75-77页 |
3.1.5 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时期 | 第77-78页 |
3.1.6 小结 | 第78-80页 |
3.2 我国城市历史工业空间的静态特征 | 第80-98页 |
3.2.1 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性 | 第80页 |
3.2.2 选址与城市时空分布 | 第80-83页 |
3.2.3 土地权属:“行政划拨”主导下的土地利用形式 | 第83-84页 |
3.2.4 空间组织:“单位制”独立地块影响下的空间组织 | 第84-89页 |
3.2.5 建筑形态特征 | 第89-98页 |
第4章 城市历史工业空间形态演化的成因机制解析 | 第98-130页 |
4.1 作为结构性因素的都市语境变迁与价值演替 | 第99-105页 |
4.1.1 工业外迁与土地价值 | 第99-102页 |
4.1.2 产业升级与建筑再利用价值 | 第102-104页 |
4.1.3 消费文化与历史符号价值 | 第104-105页 |
4.2 空间实践的能动者:主体角色分化与价值选择 | 第105-125页 |
4.2.1 工业企业:“单位制”遗留与角色分化 | 第106-110页 |
4.2.2 城市政府:体制转型与角色转换 | 第110-116页 |
4.2.3 开发企业:迅速增长与类型化 | 第116-119页 |
4.2.4 社会公众:生产与消费的双重身份 | 第119-125页 |
4.3 主体互动关系的再观察: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与演化路径 | 第125-130页 |
4.3.1 能动者的互动关系(亦即生产关系)围绕着价值构成所生成 | 第125-127页 |
4.3.2 互动关系决定空间生产的主导路径 | 第127-128页 |
4.3.3 驱动合力引导不同的空间生产模式 | 第128-130页 |
第5章 城市历史工业空间的生产与形态演进 | 第130-238页 |
5.1 城市事件营销模式 | 第130-141页 |
5.1.1 模式概述:城市政府推动工业旧区后发发展的时间策略 | 第130-132页 |
5.1.2 案例选取 | 第132-135页 |
5.1.3 特征分析 | 第135-138页 |
5.1.4 研究价值:形态演化的临时性功能与公共参与 | 第138-141页 |
5.2 文化设施供给模式 | 第141-155页 |
5.2.1 模式概述:政府力主导下宏观开发的“以点带面”策略 | 第141-142页 |
5.2.2 案例选取: | 第142-145页 |
5.2.3 特征分析 | 第145-152页 |
5.2.4 研究价值:形态演化的外部性及其引导下的城市再生 | 第152-155页 |
5.3 创意产业导入模式 | 第155-177页 |
5.3.1 模式概述:市场力推动创意资源集聚及其与历史环境的都市融合 | 第155-158页 |
5.3.2 案例选取 | 第158-166页 |
5.3.3 特征分析 | 第166-175页 |
5.3.4 研究价值:历史工业空间动态发展适应新型生产需求 | 第175-177页 |
5.4 商业符号嫁接模式 | 第177-196页 |
5.4.1 模式概述:差异性消费引导下的风貌型消费空间“同质异构” | 第177-178页 |
5.4.2 案例选取 | 第178-184页 |
5.4.3 特征分析 | 第184-193页 |
5.4.4 研究价值:基于消费目标的历史工业空间“体验式”转化 | 第193-196页 |
5.5 居住生产并生模式 | 第196-209页 |
5.5.1 模式概述:居住空间生产的模式演进与文化嫁衣 | 第196-198页 |
5.5.2 案例选取 | 第198-202页 |
5.5.3 特征分析 | 第202-207页 |
5.5.4 研究价值:历史工业空间更新外部效应的微观运用 | 第207-209页 |
5.6 创意人群自发实践模式 | 第209-238页 |
5.6.1 模式概述:日常创意实践与偶发性集结 | 第209-211页 |
5.6.2 案例选取 | 第211-218页 |
5.6.3 特征分析 | 第218-225页 |
5.6.4 国际案例横向比较:纽约SOHO区与激浪屋合作社(FluxhouseCooperatives) | 第225-233页 |
5.6.5 研究价值: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的历史工业空间转变 | 第233-238页 |
第6章 城市历史工业空间形态演化的空间特征与城市性影响 | 第238-272页 |
6.1 形态演化的公共性特征 | 第238-265页 |
6.1.1 邻接特征 | 第239-245页 |
6.1.2 开放特征 | 第245-251页 |
6.1.3 混合特征 | 第251-257页 |
6.1.4 规模特征 | 第257-262页 |
6.1.5 密度特征 | 第262-265页 |
6.2 形态演化的环境意象特征 | 第265-272页 |
6.2.1 路径与序列组织 | 第266-267页 |
6.2.2 组团与主题单元 | 第267-268页 |
6.2.3 场所与尺度连续 | 第268-269页 |
6.2.4 界面与动态原真 | 第269-270页 |
6.2.5 标志物与空间导向 | 第270-272页 |
第7章“文化时差”与再造的力量——历史工业空间的文化转型 | 第272-302页 |
7.1 历史工业空间再生的“文化时差” | 第272-275页 |
7.1.1 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微观空间转型 | 第272-274页 |
7.1.2 历史工业空间的文化转型——以动态行为的视角对城市文化空间进行再定义 | 第274-275页 |
7.2 历史工业空间“文化转型”的要素组成 | 第275-285页 |
7.2.1 城市文化空间的三要素 | 第275-277页 |
7.2.2 实体环境——作为空间文化转变的基础要素 | 第277-281页 |
7.2.3 文化活动——作为空间文化转变的活力要素 | 第281-284页 |
7.2.4 文化意向——作为空间文化转变的魅力要素 | 第284-285页 |
7.3 文化再造,城市空间对历史工业空间形态演化的响应 | 第285-301页 |
7.3.1 城市历史工业空间作为潜在的文化资源 | 第286-288页 |
7.3.2 城市历史工业空间演化与城市经济空间重组 | 第288-293页 |
7.3.3 文化再造,城市历史工业空间演化的社会行为影响 | 第293-301页 |
7.4 历史工业空间文化转型的理论框架 | 第301-302页 |
结语 | 第302-309页 |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302-305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305-307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07-309页 |
参考文献 | 第309-321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21-322页 |
致谢 | 第3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