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1-15页
        1.2.1 生态化学计量学概述第11-12页
        1.2.2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素第12-13页
        1.2.3 生态化学计量学内稳性理论第13-15页
        1.2.4 述评第15页
    1.3 研究思路第15页
    1.4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17-21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7-18页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第17页
        2.1.2 地形地貌第17页
        2.1.3 气候第17-18页
        2.1.4 水文第18页
        2.1.5 土壤第18页
        2.1.6 植被第18页
        2.1.7 社会与经济概况第18页
    2.2 野外采样第18-19页
    2.3 实验室分析第19页
        2.3.1 植物样品处理及测定第19页
        2.3.2 土壤样品处理及测定第19页
    2.4 数据处理第19-21页
第三章 绿洲农田主要农作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第21-34页
    3.1 绿洲农田主要农作物各器官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21-27页
        3.1.1 小麦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21-23页
        3.1.2 玉米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23-24页
        3.1.3 棉花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24-27页
    3.2 绿洲农田主要农作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生育期的变化第27-31页
        3.2.1 小麦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生育期的变化第27-28页
        3.2.2 玉米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生育期的变化第28-30页
        3.2.3 棉花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生育期的特征第30-31页
    3.3 结论第31-32页
    3.4 讨论第32-34页
第四章 绿洲农田主要农作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第34-40页
    4.1 绿洲农田主要作物土壤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34-36页
        4.1.1 小麦土壤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34-35页
        4.1.2 玉米土壤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35页
        4.1.3 棉花土壤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35-36页
    4.2 绿洲农田主要作物土壤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生育期的变化第36-38页
        4.2.1 小麦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生育期的变化第36-37页
        4.2.2 玉米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生育期的变化第37页
        4.2.3 棉花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季节的变化第37-38页
    4.3 结论第38-39页
    4.4 讨论第39-40页
第五章 绿洲农田主要作物及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第40-53页
    5.1 绿洲农田主要农作物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点第40-44页
        5.1.1 小麦C、N、P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内稳性特点第40-41页
        5.1.2 玉米C、N、P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内稳性特点第41-43页
        5.1.3 棉花C、N、P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内稳性特点第43-44页
    5.2 生育期与器官对小麦、玉米、棉花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第44-48页
        5.2.1 生育期与器官对小麦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第44-46页
        5.2.2 生育期与器官对玉米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第46-47页
        5.2.3 生育期与器官对棉花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第47-48页
    5.3 绿洲农田主要农作物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第48-49页
        5.3.1 小麦与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相关关系第48页
        5.3.2 玉米与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相关关系第48-49页
        5.3.3 棉花与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相关关系第49页
    5.4 结论第49-51页
    5.5 讨论第51-5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7页
    6.1 结论第53-56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致谢第62-64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tapler技术治疗颈段气管食管瘘的临床疗效分析
下一篇:BESS参与风电辅助服务综合经济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