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夸克星星震模型的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脉冲星的发现 | 第8-14页 |
1.1.1 脉冲星的分类 | 第9-13页 |
1.1.2 脉冲星周期 | 第13-14页 |
1.2 脉冲星的进动 | 第14-15页 |
1.3 脉冲星在银河系中的分布 | 第15-17页 |
1.4 提出问题 | 第17-18页 |
2 Glitch | 第18-27页 |
2.1 发现Glitch | 第18-20页 |
2.1.1 Glitch的幅度 | 第18-19页 |
2.1.2 Glitch的恢复 | 第19-20页 |
2.2 Glitch参数 | 第20-27页 |
2.2.1 两种典型glitch的数据对比 | 第21页 |
2.2.2 不同类型glitch的异同点 | 第21-23页 |
2.2.3 Glitch参数的初步分析 | 第23-27页 |
3 Glitch现现象的物理机制 | 第27-35页 |
3.1 中子超流模型 | 第27-31页 |
3.1.1 中子星内部结构 | 第27-29页 |
3.1.2 超流与超导现象 | 第29页 |
3.1.3 中子Copper对 | 第29-30页 |
3.1.4 中子星内部中子超流 | 第30-31页 |
3.2 中子星星震模型 | 第31-35页 |
3.2.1 什么是星震 | 第31-32页 |
3.2.2 中子星星震 | 第32-35页 |
4 固态脉冲星星震模型 | 第35-45页 |
4.1 固态夸克集团星 | 第35-37页 |
4.1.1 奇异夸克物质 | 第35页 |
4.1.2 夸克星及其与中子星的区别 | 第35-37页 |
4.2 固态夸克集团星的星震 | 第37-38页 |
4.3 两类glitch过程及其观测后果 | 第38-44页 |
4.3.1 体积改变(Ⅱ)型 | 第41-42页 |
4.3.2 体积不变(Ⅰ)型 | 第42-44页 |
4.4 讨论 | 第44-4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5.1 结论 | 第45-46页 |
5.2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工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