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导论 | 第14-19页 |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3.研究方法 | 第17页 |
4.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网络流行语概述 | 第19-27页 |
1.1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 第19-21页 |
1.1.1 网友进行改编和新创造的类型 | 第19-20页 |
1.1.2 媒体和社交论坛中产生的类型 | 第20页 |
1.1.3 热点新闻和事件中产生的类型 | 第20-21页 |
1.2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 第21-24页 |
1.2.1 简洁便利,难以持续与推广 | 第21-22页 |
1.2.2 求异创新,难掩粗俗与随意 | 第22-23页 |
1.2.3 时尚娱乐,透露消极与迷茫 | 第23页 |
1.2.4 蕴含价值,不乏偏见与误解 | 第23-24页 |
1.3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原因 | 第24-27页 |
1.3.1 技术层面:网络普及和媒体、技术创新 | 第24页 |
1.3.2 社会层面:社会多元和客观问题的存在 | 第24-25页 |
1.3.3 个人层面:崇尚个性和关心社会的心理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27-35页 |
2.1 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 第27-29页 |
2.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主力军 | 第27页 |
2.1.2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 第27-28页 |
2.1.3 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 | 第28-29页 |
2.2 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29-31页 |
2.2.1 有利于了解高校大学生思想心理动态 | 第29-30页 |
2.2.2 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感 | 第30页 |
2.2.3 有利于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互动性 | 第30-31页 |
2.3 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31-35页 |
2.3.1 导致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失调 | 第31-32页 |
2.3.2 致使高校大学生的审美倾向庸俗化 | 第32页 |
2.3.3 干扰了高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形成 | 第32-33页 |
2.3.4 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 第33-34页 |
2.3.5 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差异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路径 | 第35-45页 |
3.1 网络流行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 | 第35-37页 |
3.1.1 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流行性 | 第35-36页 |
3.1.2 教育内容的日常化与生活化 | 第36页 |
3.1.3 教育内容的文化性和内涵性 | 第36-37页 |
3.2 网络流行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升 | 第37-39页 |
3.2.1 更新教育理念,准确理解网络流行语 | 第37-38页 |
3.2.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描述 | 第38-39页 |
3.2.3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 第39页 |
3.3 网络流行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提升 | 第39-42页 |
3.3.1 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 | 第39-40页 |
3.3.2 正确选择、使用网络流行语 | 第40-41页 |
3.3.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 第41-42页 |
3.4 网络流行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升 | 第42-45页 |
3.4.1 营造良好网络用语环境 | 第42-43页 |
3.4.2 积极占领校园网络阵地 | 第43页 |
3.4.3 充分发挥主流文化优势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