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基于LTE车联网的仿真平台设计实现与资源分配算法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3 网络仿真平台的概念及关键技术第15-19页
        1.3.1 系统级网络仿真工具第16-18页
        1.3.2 LTE D2D网络仿真平台第18页
        1.3.3 车辆移动模型仿真平台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19-20页
    1.5 论文章节安排第20-21页
第二章 LTE车联网及仿真关键技术概述第21-32页
    2.1 LTE系统概述第21-24页
        2.1.1 LTE系统的协议架构第21-22页
        2.1.2 LTE系统的时频资源第22-24页
    2.2 LTE D2D通信技术概述第24页
    2.3 LTE V2V通信技术概述第24-25页
    2.4 V2V与D2D通信技术的比较第25-26页
    2.5 NS-3网络仿真平台简介第26-30页
        2.5.1 NS3模型第26页
        2.5.2 NS3网络构件第26-30页
    2.6 SUMO车辆仿真平台第30-31页
    2.7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LTE车联网仿真平台需求分析第32-40页
    3.1 总体需求第32-36页
        3.1.1 功能性需求第33页
        3.1.2 正确性需求第33-34页
        3.1.3 易用性需求第34-35页
        3.1.4 性能需求第35页
        3.1.5 可扩展性需求第35-36页
        3.1.6 可伸缩性需求第36页
        3.1.7 仿真平台实现过程中的取舍第36页
    3.2 模块划分第36-37页
    3.3 模块需求第37-39页
        3.3.1 LTE系统网络仿真模块具体需求第37-38页
        3.3.2 车辆移动性仿真模块具体需求第38页
        3.3.3 网络仿真与车辆仿真交互模块具体需求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LTE车联网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第40-66页
    4.1 LTE网络仿真设计与实现第40-51页
        4.1.1 NS-3仿真平台LTE模块分析第40-46页
        4.1.2 LTE V2V通信仿真模块第46-51页
    4.2 车辆移动性仿真模块设计与实现第51-54页
        4.2.1 V2V特有通信需求的建模第51-52页
        4.2.2 模块建模第52-53页
        4.2.3 移动性模块接口定义第53-54页
    4.3 网络仿真与车辆仿真交互设计与实现第54-58页
        4.3.1 文件交互模型第55-57页
        4.3.2 套接字交互模型第57-58页
    4.4 仿真平台的输出与输出第58-61页
        4.4.1 输入参数第58-59页
        4.4.2 资源分配算法回调API第59页
        4.4.3 输出结果第59-61页
    4.5 测试验证第61-65页
        4.5.1 功能测试第61-63页
        4.5.2 性能测试第63-65页
    4.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一种基于车辆状态的告警信息资源分配算法第66-79页
    5.1 V2V资源分配算法面临的问题第66-68页
    5.2 ZRR-BVS算法总体思路第68-69页
    5.3 车辆状态与车辆危险程度第69页
        5.3.1 速度第69页
        5.3.2 加速度第69页
        5.3.3 变道频率第69页
        5.3.4 违反交通法规频率第69页
    5.4 车辆危险指数第69-71页
        5.4.1 速度指数第70-71页
        5.4.2 加速度指数第71页
        5.4.3 变道频率指数第71页
        5.4.4 违反交通法规频率指数第71页
    5.5 告警信息资源分配策略第71-72页
    5.6 用例分析第72页
        5.6.1 追尾避免第72页
    5.7 仿真与结果分析第72-78页
        5.7.1 仿真场景第72-74页
        5.7.2 仿真结果第74-78页
    5.8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9-81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79-80页
    6.2 工作展望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个人简历第86-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压缩感知的阵列天线信号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下一篇:800Mbps吞吐率星地通信波形时频同步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