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D同步信号检测和同步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 第10页 |
1.2 D2D通信技术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D2D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LTE网络下D2D技术简介 | 第14-26页 |
2.1 LTE系统简介 | 第14-18页 |
2.1.1 LTE物理层概述 | 第14-16页 |
2.1.2 LTE系统小区搜索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2.2 D2D系统简介 | 第18-20页 |
2.2.1 D2D通信技术概述 | 第18页 |
2.2.2 D2D通信场景介绍 | 第18-20页 |
2.2.3 D2D通信标准化进展 | 第20页 |
2.3 sidelink同步过程关键技术 | 第20-25页 |
2.3.1 sidelink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 | 第20-22页 |
2.3.2 sidelink同步信号 | 第22-24页 |
2.3.3 sidelink广播信道模型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D2D同步信号检测算法研究与仿真 | 第26-40页 |
3.1 D2D同步信号ID号简介 | 第26页 |
3.2 D2D同步信号检测算法整体流程 | 第26-28页 |
3.3 循环前缀检测算法 | 第28-29页 |
3.4 PSLSS检测算法 | 第29-32页 |
3.4.1 系统模型 | 第29-30页 |
3.4.2 本地互相关算法 | 第30页 |
3.4.3 频域相乘代替时域相关 | 第30-31页 |
3.4.4 多符号的时域分集 | 第31-32页 |
3.5 SSLSS检测算法 | 第32-35页 |
3.5.1 SSLSS相干检测算法 | 第32-33页 |
3.5.2 SSLSS非相干检测算法 | 第33-34页 |
3.5.3 多符号的时域分集 | 第34-35页 |
3.6 频偏检测算法 | 第35-36页 |
3.7 SLSS检测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8 PSBCH链路分析与仿真 | 第37-39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D2D系统级同步研究 | 第40-72页 |
4.1 系统级同步的要求和目标 | 第40页 |
4.2 同步场景描述和分析 | 第40-44页 |
4.2.1 用户开机 | 第40-42页 |
4.2.2 用户移动 | 第42-44页 |
4.3 sidelink系统同步相关过程概述 | 第44-49页 |
4.3.1 D2D设备发现过程中的同步 | 第44-46页 |
4.3.2 D2D通信过程中的同步 | 第46-48页 |
4.3.3 同步源选择和重选方案 | 第48-49页 |
4.4 系统同步状态机设计 | 第49-51页 |
4.4.1 系统中用户状态标志 | 第49-50页 |
4.4.2 同步状态机变迁 | 第50-51页 |
4.5 系统级同步模型 | 第51-58页 |
4.5.1 数学模型及分析 | 第52-56页 |
4.5.2 同步信号资源分配算法 | 第56-58页 |
4.6 仿真和分析 | 第58-70页 |
4.6.1 仿真功能模块 | 第58-62页 |
4.6.2 仿真参数配置 | 第62页 |
4.6.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2-7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5.2 论文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