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能源与环境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微生物燃料电池简介 | 第13-16页 |
1.2.1 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2.2 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 | 第15页 |
1.2.4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优点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内容 | 第16-20页 |
1.3.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32页 |
第一节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0-2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1-22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第二节 电极的制备 | 第22-25页 |
2.2.1 不同孔径碳材料的合成 | 第22-24页 |
2.2.2 活性炭酸处理改性 | 第24页 |
2.2.3 壳聚糖活性炭的合成及活化 | 第24页 |
2.2.4 空气阴极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5 阳极的制备 | 第25页 |
第三节 电池的构造和培养 | 第25-26页 |
2.3.1 电池反应器的构造 | 第25页 |
2.3.2 电池的运行与培养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电化学测试 | 第26-29页 |
2.4.1 线性伏安扫描(LSV) | 第26页 |
2.4.2 电化学交流阻抗(EIS) | 第26-27页 |
2.4.3 Tafel曲线 | 第27页 |
2.4.4 旋转圆盘电极(RDE) | 第27-28页 |
2.4.5 功率密度和极化曲线 | 第28-29页 |
第五节 材料表征 | 第29-32页 |
2.5.1 物理吸附脱附(BET) | 第29页 |
2.5.2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30页 |
2.5.3 化学吸附 | 第30页 |
2.5.4 拉曼光谱 | 第30页 |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0-31页 |
2.5.6 元素分析 | 第31页 |
2.5.7 粉末电阻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孔结构对活性炭空气阴极催化层性能的影响 | 第32-45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催化剂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33-35页 |
3.1.1 孔结构与比表面积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节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5-39页 |
3.2.1 空气阴极的性能 | 第35-37页 |
3.2.2 氧还原反应与动力学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节 活性机理分析 | 第39-44页 |
3.3.1 氧透量分析 | 第39-40页 |
3.3.2 原位红外分析 | 第40-43页 |
3.3.3 化学吸附分析(H_2-TPR) | 第43-44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酸处理对活性炭空气阴极催化性能的影响与机理 | 第45-61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45页 |
第二节 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研究 | 第45-49页 |
4.1.1 电池的性能分析 | 第45-48页 |
4.1.2 电化学交流阻抗分析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电化学动力学与氧还原反应机理分析 | 第49-52页 |
4.2.1 Tafel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9-51页 |
4.2.2 氧还原反应机理研究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活性炭材料结构表征 | 第52-55页 |
4.3.1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4.3.2 拉曼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5页 |
第五节 活性炭材料含氧官能团分析 | 第55-60页 |
4.4.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5-58页 |
4.4.2 化学吸附分析 | 第58-60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基于壳聚糖的活性炭活化及空气阴极性能研究 | 第61-76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61-62页 |
第二节 活性炭催化剂结构表征 | 第62-65页 |
5.1.1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 | 第62-64页 |
5.1.2 Raman红外光谱分析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5-67页 |
5.2.1 电池的功率密度和极化曲线分析 | 第65-66页 |
5.2.2 线性扫描伏安法分析 | 第66-67页 |
第四节 电化学分析 | 第67-71页 |
5.3.1 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67-69页 |
5.3.2 电阻分析 | 第69-71页 |
第五节 元素分析 | 第71-75页 |
5.5.1 元素分析 | 第71-72页 |
5.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72-75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76-77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