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区域遗产网络视角下南满铁路文化遗产廊道构建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国际形势下日本殖民遗产成功申遗第11页
        1.1.2 跨区域线性遗产整体性保护成为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趋势第11-12页
        1.1.3 文化旅游视角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第18-23页
    2.1 遗产廊道理论第18-20页
        2.1.1 相关概念界定第18-19页
        2.1.2 遗产廊道的特点第19页
        2.1.3 遗产廊道的空间格局第19-20页
    2.2 相关研究综述第20-23页
        2.2.1 遗产廊道的相关研究第20-22页
            2.2.1.1 遗产廊道的国外研究第20-21页
            2.2.1.2 遗产廊道的国内研究第21-22页
        2.2.2 南满铁路的相关研究第22-23页
第三章 南满铁路及满铁侵略进程研究第23-48页
    3.1 南满铁路的发展第23-26页
        3.1.1 俄占时期(1897—1903)第23-24页
        3.1.2 日俄战争时期(1904)第24页
        3.1.3 日占时期(1905—1931)第24-25页
        3.1.4 日占伪满洲国时期(1932—1945)第25-26页
    3.2 满铁的发展第26-42页
        3.2.1 铁路运输业第27-31页
            3.2.1.1 铁路第27-29页
            3.2.1.2 车站第29-31页
            3.2.1.3 附属铁道工厂第31页
        3.2.2 港口码头业第31-32页
            3.2.2.1 港口码头第31-32页
            3.2.2.2 附属船舶工厂第32页
        3.2.3 矿业及其附属工业第32-36页
            3.2.3.1 矿业第32-34页
            3.2.3.2 附属产业第34-36页
        3.2.4 农畜牧业及其附属工业第36-37页
            3.2.4.1 农畜牧业第36-37页
            3.2.4.2 附属产业第37页
        3.2.5 满铁下属事业分布第37-39页
        3.2.6 铁路附属地第39-42页
    3.3 南满铁路对东北城镇格局的影响第42-48页
        3.3.1 南满铁路对东北城镇体系的影响第42-45页
        3.3.2 南满铁路对城市内部格局的影响第45-48页
第四章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的判别登录与分析第48-65页
    4.1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的判别与登录第48-51页
        4.1.1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判别登陆的步骤第48页
        4.1.2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点普查第48-49页
        4.1.3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点的登录标准第49-50页
            4.1.3.1 基本标准第49-50页
            4.1.3.2 核心标准第50页
        4.1.4 筛查过程及南满铁路文化遗产清单第50-51页
            4.1.4.1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筛查步骤第50-51页
    4.2 文化遗产点分布区域分析第51-54页
        4.2.1 地级市级别第52页
        4.2.2 县及县级市级别第52页
        4.2.3 铁路站点级别第52-54页
    4.3 文化遗产点类型构成分析第54-56页
        4.3.1 类型分类标准第54-55页
        4.3.2 结果分析第55-56页
    4.4 文化遗产点保护情况分析第56-58页
        4.4.1 狭义层面的保护第56-57页
        4.4.2 广义层面的保护第57-58页
    4.5 重点城市文化遗产点分析第58-65页
        4.5.1 区域分析第58-61页
        4.5.2 类别分析第61-65页
第五章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第65-84页
    5.1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目标和原则第65-66页
        5.1.1 保护目标第65页
        5.1.2 保护原则第65-66页
    5.2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廊道保护规划范围、层次与构成第66-68页
        5.2.1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廊道保护规划范围与层次第66-67页
        5.2.2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廊道保护层次与各层级法定规划的关系第67-68页
        5.2.3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廊道空间构成第68页
    5.3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廊道区域层次保护利用策略第68-70页
        5.3.1 绿色廊道系统组织第68-69页
        5.3.2 解说系统组织第69页
        5.3.3 交通系统组织第69-70页
    5.4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廊道城镇层次保护利用策略第70-72页
        5.4.1 城镇等级划分第70-71页
        5.4.2 解说系统组织第71-72页
    5.5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廊道遗产聚集区层次保护利用策略第72-79页
        5.5.1 遗产聚集区保护内容第72-74页
        5.5.2 遗产聚集区保护案例第74-79页
            5.5.2.1 遗产聚集区的保护第76-77页
            5.5.2.2 绿道系统与解说系统构建第77-79页
    5.6 南满铁路文化遗产廊道遗产点层次保护利用策略第79-81页
        5.6.1 个体保护与利用第79-80页
        5.6.2 整体保护与利用第80-81页
    5.7 东北地区区域遗产网络构建初探第81-84页
        5.7.1 遗产网络构建理论初探第81页
            5.7.1.1 遗产网络组成第81页
            5.7.1.2 遗产网络保护层次第81页
        5.7.2 东北地区遗产网络构建第81-84页
第六章 结论第84-86页
    6.1 研究的主要成果第84-85页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附录1第89-105页
附录2第105-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个人简历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组织研究
下一篇: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