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施氮量和播种量互作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植株氮浓度、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16页
    1.1 施氮量和播种量对小麦群体动态及分蘖成穗的影响第10-11页
    1.2 施氮量和播种量对小麦干物质累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第11页
    1.3 施氮量和播种量对小麦氮素累积转运的影响第11-12页
    1.4 施氮量和播种量对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第12-13页
    1.5 施氮量和播种量对小麦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第13-14页
    1.6 施氮量和播种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第14-16页
2 引言第16-17页
3 材料与方法第17-20页
    3.1 试验地点第17页
    3.2 试验设计第17页
    3.3 样品采集及测定第17-18页
        3.3.1 土壤采集与测定第17页
        3.3.2 群体数量监测第17-18页
        3.3.3 收获考种第18页
        3.3.4 植株氮浓度第18页
        3.3.5 SPAD的测定第18页
        3.3.6 茎基部硝酸盐的测定第18页
    3.4 数据处理第18-20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0-61页
    4.1 氮密互作对冬小麦群体变化的影响第20-22页
        4.1.1 氮密互作对小麦茎蘖动态变化的影响第20-21页
        4.1.2 氮密互作对小麦分蘖成穗的影响第21-22页
    4.2 氮密互作对冬小麦植株氮浓度的影响第22-26页
        4.2.1 氮密互作对小麦植株氮浓度变化的影响第22-23页
        4.2.2 氮密互作对小麦茎基部硝酸盐的影响第23-24页
        4.2.3 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各器官氮素含量的影响第24-26页
        4.2.4 氮密互作对不同生育时期小麦SPAD值的影响第26页
    4.3 氮密互作对小麦干物质累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第26-32页
        4.3.1 氮密互作对小麦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第26-28页
        4.3.2 氮密互作对小麦成熟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和分配的影响第28-30页
        4.3.3 氮密互作对小麦干物质转运的影响第30-32页
    4.4 氮密互作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第32-39页
        4.4.1 氮密互作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第32-34页
        4.4.2 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前各器官氮素转运及贡献率的影响第34-39页
    4.5 氮密互作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39-43页
        4.5.1 氮密互作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39-41页
        4.5.2 氮密互作对小麦百公斤籽粒需氮量的影响第41-42页
        4.5.3 小麦产量、物质转运特征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第42-43页
    4.6 氮密互作对小麦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第43-46页
        4.6.1 氮密互作对小麦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第43-45页
        4.6.2 氮密互作对小麦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第45-46页
    4.7 土壤和植物氮素营养与群体动态的关系分析第46-53页
        4.7.1 植株氮浓度与群体数量的关系第46-48页
        4.7.2 不同器官氮含量与群体数量的关系第48-50页
        4.7.3 茎基部硝酸盐含量与群体数量的关系第50-51页
        4.7.4 小麦不同时期SPAD与群体数量的关系第51-52页
        4.7.5 小麦土壤硝态氮累积与群体数量的关系第52-53页
    4.8 氮密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53-58页
        4.8.1 氮密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分析第53-56页
        4.8.2 氮密互作对小麦产量的效应方程的建立第56-58页
    4.9 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生长特征分析第58-61页
        4.9.1 不同产量水平下小麦产量结构特征第58-59页
        4.9.2 不同产量水平小麦群体发育动态及植株氮浓度变化特征第59页
        4.9.3 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变化特征第59-61页
5 讨论第61-66页
    5.1 不同施氮量和播种量对小麦群体数量变化的影响第61页
    5.2 不同施氮量和播种量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第61-62页
    5.3 不同施氮量和播种量对小麦干物质累积转运的影响第62-63页
    5.4 不同施氮量和播种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第63-64页
    5.5 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途径第64-66页
6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ABSTRACT第76-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冬小麦磷硒营养互作效应研究
下一篇:叶面喷施尿素对不同基因型小麦植株氮浓度和群体动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