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1页 |
1.1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体系 | 第14-15页 |
1.1.1 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1.2 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 固氮菌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联合固氮菌的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2 联合固氮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16页 |
1.2.3 联合固氮作用的展望 | 第16-17页 |
1.3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17-18页 |
1.3.2 荧光定量PCR(qPCR) | 第18页 |
1.3.3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玉米内生固氮菌及根际土固氮菌分离、鉴定 | 第21-3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样品信息 | 第21页 |
2.1.2 培养基 | 第21页 |
2.1.3 所用引物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2.2.1 菌株的分离 | 第22页 |
2.2.1.1 耐热菌分离 | 第22页 |
2.2.1.2 根际固氮菌分离 | 第22页 |
2.2.1.3 内生固氮菌分离 | 第22页 |
2.2.2 菌株的纯化和保存 | 第22页 |
2.2.2.1 菌种的纯化 | 第22页 |
2.2.2.2 菌种的保存 | 第22页 |
2.2.3 菌株nifH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 | 第22-24页 |
2.2.3.1 细菌总DNA小量提取 | 第22-23页 |
2.2.3.2 引物 | 第23页 |
2.2.3.3 PCR反应体系与条件 | 第23-24页 |
2.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4页 |
2.2.4 16S rDNA的扩增以及序列测定 | 第24页 |
2.2.5 菌株Bilolog测定 | 第24页 |
2.2.6 菌株ACC脱氨酶活性测定 | 第24-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2.3.1 筛选固氮菌株 | 第26-31页 |
2.3.2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1页 |
2.3.3 耐热菌、内生菌以及根际土固氮细菌Biolog测定 | 第31页 |
2.3.4 菌株ACC脱氨酶活性测定 | 第31-34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玉米根际及不同部位内生固氮菌多样性及活性研究 | 第36-5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3.1.1 供试样品 | 第36页 |
3.1.2 实验菌株与克隆载体 | 第36页 |
3.1.3 酶和试剂 | 第36页 |
3.1.4 引物合成与基因测序 | 第36-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3.2.1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37-38页 |
3.2.2 质粒的酶切与连接 | 第38-39页 |
3.2.3 质粒提取 | 第39页 |
3.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9页 |
3.2.5 玉米样品不同部位总D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3.2.6 玉米样品不同部位总RNA的提取 | 第40页 |
3.2.7 根际土总DNA提取 | 第40页 |
3.2.8 根际土总RNA提取 | 第40页 |
3.2.9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DGGE)与测序 | 第40-41页 |
3.2.10 q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1页 |
3.2.11 高通量测序准备 | 第41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1-48页 |
3.3.1 玉米根际土及不同部位内生固氮菌固氮基因数量 | 第41-42页 |
3.3.2 玉米根际土及不同部位内生固氮菌多样性及活性分析 | 第42-47页 |
3.3.3 玉米根际土及不同部位内生固氮活性菌株分析 | 第47-48页 |
3.4 讨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玉米根际土及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 | 第51-5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4.1.1 供试样品 | 第5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4.2.1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51页 |
4.2.2 玉米样品不同部位总DNA的提取 | 第51页 |
4.2.3 根际土总DNA提取 | 第51页 |
4.2.4 高通量测序准备 | 第51页 |
4.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51-52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4.3.1 玉米根际土、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 | 第52-53页 |
4.3.2 玉米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RDA分析 | 第53-54页 |
4.3.3 玉米根际土、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功能预测 | 第54-56页 |
4.4 讨论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玉米根际及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 | 第57-61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5.1.1 供试样品 | 第5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5.2.1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57页 |
5.2.2 玉米样品不同部位总DNA的提取 | 第57页 |
5.2.3 根际土总DNA提取 | 第57页 |
5.2.4 高通量测序准备 | 第57页 |
5.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57-58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5.3.1 玉米根际土、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 | 第58-59页 |
5.3.2 玉米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RDA分析 | 第59-60页 |
5.4 讨论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