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丹江口库区植物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4页
        1.2.1 多样性概念第10-11页
        1.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第11-12页
        1.2.3 丹江口库区土壤研究第12-13页
        1.2.4 生态恢复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目的第15页
    1.4 研究区概况第15-17页
        1.4.1 地理位置第15页
        1.4.2 地形地貌第15页
        1.4.3 土壤概况第15页
        1.4.4 气候水文第15-16页
        1.4.5 植被状况第16-17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21页
    2.1 流域森林群落调查方法第17-18页
        2.1.1 样地设计第17页
        2.1.2 灌木植被调查第17页
        2.1.3 草本调查第17页
        2.1.4 乔木调查第17-18页
    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18页
    2.3 数据处理第18-21页
        2.3.1 基础数值的统计第18页
        2.3.2 α多样性的测定第18-19页
        2.3.3 β多样性的测定第19页
        2.3.4 群落总体多样性测定第19-20页
        2.3.5 植物区系的调查第20页
        2.3.6 群落总体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研究方法第20-2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1-54页
    3.1 丹江口库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第21-25页
        3.1.1 野生植物种类组成第21页
        3.1.2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第21-25页
            3.1.2.1 区系的基本情况第21页
            3.1.2.2 区系的组成及特征第21-25页
    3.2 丹江口库区流域群落类型分析第25-32页
        3.2.1 落叶阔叶林第27-28页
        3.2.2 暖性常绿针叶林第28-29页
        3.2.3 温性针叶林第29-30页
        3.2.4 暖性针叶林第30-31页
        3.2.5 落叶阔叶灌丛第31页
        3.2.6 灌草丛第31-32页
    3.3 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生态结构分析第32-44页
        3.3.1 群落α多样性分析第32-40页
            3.3.1.1 群落丰富度指数分析第34页
            3.3.1.2 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第34-35页
            3.3.1.3 群落均匀度指数分析第35-36页
            3.3.1.4 不同起源群落多样性分析第36-38页
            3.3.1.5 不同植被型群落多样性分析第38-39页
            3.3.1.6 不同植被型群落优势树种重要值分析第39-40页
        3.3.2 群落总体多样性分析第40-41页
        3.3.3 不同群落β多样性比较第41-42页
        3.3.4 植物群落生态结构分析第42-44页
            3.3.4.1 群落物种组成及各层物种数量分析第42-44页
            3.3.4.2 群落更新情况分析第44页
    3.4 丹江口库区流域土壤分析第44-50页
        3.4.1 不同群落土壤物理特性分析第46-48页
        3.4.2 不同群落土壤化学性质分析第48-50页
    3.5 物种总体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及土壤养分相关性研究第50-54页
        3.5.1 物种总体多样性格局与环境因子分析第50-52页
        3.5.2 物种总体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关联性分析第52-54页
4 丹江口库区森林植被的建设与恢复第54-77页
    4.1 树种选择原则第54页
    4.2 树种选择程序第54-61页
        4.2.1 树种初选第55页
            4.2.1.1 目前丹江口库区流域的物种及其组成第55页
        4.2.2 丹江口库区流域立地类型的划分第55-58页
        4.2.3 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物种组成第58-61页
        4.2.4 植被建设和恢复物种的选择第61页
    4.3 丹江口库区森林植被的营造第61-65页
        4.3.1 造林整地技术第61-62页
        4.3.2 造林的栽植技术第62-63页
        4.3.3 造林模式第63-65页
    4.4 丹江口库区地域森林植被造林模式的设计第65-68页
    4.5 现有森林植被的恢复第68-77页
        4.5.1 侧柏林的恢复模式第69-74页
        4.5.2 灌草丛植被的恢复第74页
        4.5.3 主要恢复示范区的调查第74-77页
5 结论与讨论第77-80页
    5.1 结论第77-78页
    5.2 讨论与建议第78-80页
        5.2.1 讨论第78页
        5.2.2 建议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致谢第86-87页
附录 丹江口维管植物名录第87-99页
附图 调查地点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水源地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以长春市乐山镇为例
下一篇:中扬子上侏罗统—古近系古水流特征及其与盆地充填演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