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数字化供电是城市配电网发展的需要 | 第11页 |
1.1.2 精细化生产发展总趋势的要求 | 第11-12页 |
1.1.3 基于数字信息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是企业自身建设的需要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动态 | 第13-16页 |
1.2.1 精细化管理在国际电力行业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2 电力企业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2.3 电力系统配电网数字化改造概况 | 第15-16页 |
1.2.4 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应用 | 第16页 |
1.3 本文的工作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数字化供电系统的实现架构 | 第17-41页 |
2.1 数字化供电内涵 | 第17-20页 |
2.1.1 电网物理模型的数字化描述 | 第17-18页 |
2.1.2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描述 | 第18-19页 |
2.1.3 供电企业的最优决策 | 第19-20页 |
2.2 数字化供电系统的构架 | 第20-28页 |
2.2.1 沪东DSCADA 系统 | 第20-21页 |
2.2.2 主站系统架构及配置 | 第21-23页 |
2.2.3 其中各部分说明如下 | 第23-25页 |
2.2.4 监控方式 | 第25-27页 |
2.2.5 监控装置接入 | 第27-28页 |
2.3 数字化供电系统功能 | 第28-36页 |
2.3.1 数据采集功能 | 第28-29页 |
2.3.2 数据库管理功能 | 第29-30页 |
2.3.3 人机会话功能 | 第30页 |
2.3.4 事件处理功能 | 第30-31页 |
2.3.5 报表处理和打印功能 | 第31-32页 |
2.3.6 计算处理功能 | 第32页 |
2.3.7 主站遥控功能 | 第32页 |
2.3.8 历史数据的转存 | 第32页 |
2.3.9 系统和网络管理功能 | 第32-33页 |
2.3.10 计算机网络互连及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功能 | 第33页 |
2.3.11 主站系统容量 | 第33页 |
2.3.12 主站系统技术指标 | 第33-34页 |
2.3.13 信息处理和接口 | 第34-36页 |
2.4 上海电力数字系统集成概况 | 第36-40页 |
2.4.1 基于EAI 技术的信息系统集成 | 第36-37页 |
2.4.2 PMS-CIS 数据互联 | 第37-38页 |
2.4.3 数字化供电试点情况 | 第38-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供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 第41-60页 |
3.1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 第41-45页 |
3.1.1 精细化生产的起源和发展 | 第41-42页 |
3.1.2 精细化生产的核心思想--消除浪费 | 第42页 |
3.1.3 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基础 | 第42-44页 |
3.1.4 精细化管理与数字化供电的关系 | 第44-45页 |
3.2 应用之一――线损精细化分析 | 第45-52页 |
3.2.1 基于DSCADA 的线损精细化算例分析 | 第46-48页 |
3.2.2 基于台区化的线损算例分析 | 第48-51页 |
3.2.3 精细化线损分析的重点 | 第51页 |
3.2.4 线损精细化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 第51-52页 |
3.3 应用之二――供电业务流程管理的精细化进程 | 第52-58页 |
3.3.1 10kv 开关计划检修项目 | 第53-54页 |
3.3.2 线路班组整合项目 | 第54-56页 |
3.3.3 综合生产计划项目 | 第56-58页 |
3.4 应用之三――抢修速度的精细化分析 | 第58-59页 |
3.4.1 沪东供电分公司应用情况 | 第58页 |
3.4.2 取得的初步效果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4.1 结论 | 第60页 |
4.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