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承灾能力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32页
    1.1 立题背景第12-15页
    1.2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第15-21页
        1.2.1 自然灾害管理第15-16页
        1.2.2 生命线系统减灾第16-17页
        1.2.3 自然灾害风险第17-21页
    1.3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第21-29页
        1.3.1 灾害危害性评价第21-22页
        1.3.2 城市减灾能力评价第22-23页
        1.3.3 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第23-26页
        1.3.4 承灾能力评价第26-27页
        1.3.5 灾害风险评价第27-29页
    1.4 存在的问题第29页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9-32页
2 城市承灾体的功能性分析第32-38页
    2.1 现代城市构成分析第32-33页
    2.2 社会子系统功能性分析第33-35页
    2.3 经济子系统功能性分析第35-36页
    2.4 环境子系统功能性分析第36-38页
3 城市承灾能力及其综合评价研究第38-60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恢复关系矩阵的建立第39-41页
    3.3 城市承灾能力评价指标的建立第41-46页
    3.4 城市承灾能力评价实例研究第46-53页
    3.5 承灾能力的模糊评价第53-58页
        3.5.1 模糊可变识别方法原理第53-55页
        3.5.2 城市相对承灾能力评价第55-58页
    3.6 与已有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第58-59页
    3.7 本章小结第59-60页
4 城市生命线系统抗灾能力评价研究第60-72页
    4.1 引言第60-61页
    4.2 生命线系统网络节点关键性研究第61-62页
        4.2.1 节点网络结构重要性第61页
        4.2.2 节点网络功能重要性第61-62页
        4.2.3 节点的网络综合重要性第62页
    4.3 生命线系统抗灾性能评价研究第62-71页
        4.3.1 单功能系统的均衡性分析第64-67页
        4.3.2 基于脆性熵的复合系统耦联性分析第67-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5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分析研究第72-112页
    5.1 引言第72-76页
    5.2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要素分析第76-79页
        5.2.1 灾害危险性第76-78页
        5.2.2 承灾体易损性第78-79页
        5.2.3 承灾体防灾能力第79页
    5.3 基于投影寻踪确定风险要素权重第79-84页
        5.3.1 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第80-81页
        5.3.2 利用遗传算法求解PP的约束优化问题第81-84页
    5.4 集对分析及其在风险阈值确定中的应用研究第84-87页
        5.4.1 集对分析基础第84-85页
        5.4.2 风险阈值的确定第85-87页
    5.5 城市灾害动态风险分析实例研究第87-97页
        5.5.1 城市背景第87-88页
        5.5.2 城市灾害危险性分析第88-90页
        5.5.3 城市灾害易损性分析第90-92页
        5.5.4 城市灾害动态风险分析第92-95页
        5.5.5 城市灾害损失风险及决策分析第95-96页
        5.5.6 与传统风险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第96-97页
    5.6 城市灾害系统风险整体性评价研究第97-106页
        5.6.1 城市承灾体的系统性和脆性第97-98页
        5.6.2 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第98-99页
        5.6.3 脆性风险熵第99-100页
        5.6.3 突变值在脆性风险熵中的作用第100-102页
        5.6.4 城市灾害系统脆性风险熵分析第102-106页
    5.7 城市灾害全过程风险管理第106-109页
        5.7.1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内容和建议第106-108页
        5.7.2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资源第108-109页
    5.8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6 城市灾害综合管理研究第112-144页
    6.1 引言第112页
    6.2 城市灾害组织管理研究第112-121页
        6.2.1 组织信息的传递时效的意义第113-114页
        6.2.2 组织结构有序度计算方法的简化第114-115页
        6.2.3 城市灾害管理组织有效性对比分析第115-119页
        6.2.4 组织结构优化控制模型的建立第119-121页
    6.3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第121-132页
        6.3.1 应急策略的制定第123-124页
        6.3.2 应急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第124-125页
        6.3.3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和设计第125-132页
    6.4 城市灾害综合管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性研究第132-142页
        6.4.1 基于灰关联的协调性计算方法研究第133-140页
        6.4.2 城市综合承灾能力趋势评价第140-142页
    6.5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44-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4页
附录A 城市承灾能力相对隶属度矩阵第154-157页
创新点摘要第157-15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58-161页
致谢第161-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全功率并网变流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资本约束下的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与经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