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大麦、水稻干旱可诱导LEA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缩略词表第14-16页
第1章 前言第16-46页
    1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限制第16-18页
        1.1 世界干旱地区的面积、类型和分布第16页
        1.2 中国干旱地区的分布与水资源的绝对量不足第16-17页
        1.3 节水农业与作物高效用水是克服干旱问题的必然选择第17-18页
    2 农作物抗旱育种的研究进展第18-27页
        2.1 植物抗旱种质资源的评价和筛选第18-20页
        2.2 抗旱育种策略和选择效率研究第20-27页
            2.2.1 提高易旱条件下作物产量的育种对策第20-22页
            2.2.2 作物抗旱性鉴定技术手段第22页
            2.2.3 干旱影响产量的生理学基础第22-25页
            2.2.4 抗旱相关性状分子标记研究第25-27页
    3 植物抗旱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第27-31页
        3.1 改良转录调控水平的基因工程第28-29页
        3.2 改良渗透调节功能的代谢基因工程第29-30页
        3.3 保持能量动态平衡的基因工程第30页
        3.4 增加根系吸水功能的基因工程第30页
        3.5 抗旱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第30-31页
    4 植物干旱可诱导启动子及其表达调控研究进展第31-42页
        4.1 启动子的基本特征第31-33页
            4.1.1 结构特征第31-33页
                4.1.1.1 TATA框第32页
                4.1.1.2 起始子第32页
                4.1.1.3 一般上游启动子元件第32页
                4.1.1.4 特有的上游启动子元件第32-33页
            4.1.2 功能分类第33页
                4.1.2.1 组成型启动子第33页
                4.1.2.2 组织特异型启动子第33页
                4.1.2.3 环境诱导型启动子第33页
        4.2 干旱可诱导启动子表达调控研究进展第33-42页
            4.2.1 许多植物基因的表达受环境胁迫调控第34-35页
            4.2.2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具有作为环境胁迫应答开关的功能第35-37页
            4.2.3 ABA依赖型基因表达的顺式作用调控元件第37-39页
                4.2.3.1 ABRE是最主要的调控元件第37-38页
                4.2.3.2 其他ABA依赖型顺式作用调控元件第38-39页
            4.2.4 非ABA依赖型基因表达调控元件第39-41页
                4.2.4.1 DRE/CRT/LTRE是主要调控元件第39-40页
                4.2.4.2 含DRE/CRT元件启动子未必是DREB1A的靶基因第40页
                4.2.4.3 CBF3/DREB1A上游的顺式作用元件第40-41页
                4.2.4.4 其他非生物胁迫顺式作用调控元件第41页
            4.2.5 不同顺式作用元件间存在交互作用第41-42页
    5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内容第42-46页
        5.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42-43页
            5.1.1 干旱和缺水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长期的全球性难题第42页
            5.1.2 传统育种方法选育抗旱品种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第42-43页
            5.1.3 干旱胁迫分子机制研究和基因工程技术为品种抗旱性改良提供新的机会第43页
            5.1.4 研究干旱胁迫可诱导基因启动子对提高转基因分子育种的效率至关重要第43页
        5.2 主要研究内容第43-46页
第2章 大麦和水稻干旱可诱导LEA基因启动子克隆第46-62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1.1 材料第46页
        1.2 方法及试剂第46-48页
            1.2.1 DNA提取第46页
            1.2.2 PCR扩增第46-47页
                1.2.2.1 引物第46-47页
                1.2.2.2 基本反应体系第47页
            1.2.3 产物提纯和测序第47页
            1.2.4 构建表达载体和转化细菌第47-48页
            1.2.5 启动子表达检测第48页
    2 结果和分析第48-60页
        2.1 启动子片段扩增第48-49页
        2.2 启动子片段测序第49-57页
            2.2.1 HVA1s启动子序列第49-52页
            2.2.2 Dhn4s启动子序列第52页
            2.2.3 Dhn8s启动子序列第52-54页
            2.2.4 rab168j启动子序列第54-55页
            2.2.5 wsi18j启动子序列第55-57页
        2.3 表达载体构建第57-60页
            2.3.1 GFP表达载体第57-59页
            2.3.2 GUS表达载体第59-60页
    3 讨论第60-62页
        3.1 不同品种同源启动子的序列一致性第60-61页
        3.2 启动子顺式调控应答元件第61-62页
第3章 快速检测干旱可诱导LEA基因启动子瞬间表达特性的方法建立第62-78页
    1 试验材料第62-63页
        1.1 试验植物第62-63页
        1.2 表达质粒载体第63页
        1.3 试验仪器第63页
        1.4 主要试剂第63页
    2 试验方法第63-67页
        2.1 大麦愈伤组织培养第64页
        2.2 植物幼苗培养第64-65页
        2.3 基因枪转化第65-66页
            2.3.1 金粉颗粒预处理第65页
            2.3.2 DNA包被的金粉颗粒制备第65页
            2.3.3 质粒DNA混合液的制备第65-66页
            2.3.4 基因枪转化大麦愈伤组织的准备第66页
            2.3.5 基因枪转化受体大麦幼苗的准备第66页
            2.3.6 基因枪轰击第66页
        2.4 启动子瞬间表达的诱导第66-67页
        2.5 瞬间表达及其活性强度检测第67页
            2.5.1 绿色荧光蛋白的检测第67页
            2.5.2 GUS染色第67页
            2.5.3 GFP荧光点/GUS染色点计数定量分析HVA1s启动子表达活性第67页
            2.5.4 GUS活性/XYN活性测定定量分析HVA1s启动子表达活性第67页
            2.5.5 GUS和XYN酶活性测定第6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7-76页
        3.1 启动子在大麦愈伤组织表达第68-70页
        3.2 启动子表达的定性检测第70-72页
            3.2.1 启动子在不同物种叶片的表达第70页
            3.2.2 启动子在大麦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表达第70-72页
        3.3 启动子表达的定量检测第72-76页
            3.3.1 启动子表达活性的定量分析第72-75页
                3.3.1.1 GFP荧光点/GUS染色点计数定量分析第72-74页
                3.3.1.2 GUS活性/XYN活性测定定量分析第74-75页
            3.3.2 表达质粒DNA浓度与表达强度第75-76页
    4 讨论第76-78页
        4.1 鉴定启动子固定表达或诱导表达的特异性第76页
        4.2 研究启动子结构元件与功能的关系第76页
        4.3 研究启动子与转录因子和激活因子的关系第76-77页
        4.4 研究启动子与诱导因子的关系第77页
        4.5 鉴定启动子在不同植物上表达的特异性和广谱性第77-78页
第4章 干旱可诱导LEA基因启动子对外界诱导因子的反应第78-9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8-79页
        1.1 材料第78页
        1.2 方法第78-79页
            1.2.1 基因枪转化第78页
            1.2.2 瞬间表达诱导和检测第78页
            1.2.3 幼苗干燥处理相对含水率(RWC)变化测定第78-79页
    2 结果和分析第79-86页
        2.1 ABA浓度对诱导HVA1s启动子瞬间表达的影响第79页
        2.2 启动子表达对诱导因子反应的时间动态第79-81页
            2.2.1 三种启动子对诱导因子反应的时间动态差异第79-80页
            2.2.2 HVA1s启动子在不同诱导因子作用下表达的时间动态第80-81页
        2.3 干燥处理对不同启动子表达的诱导作用第81-83页
            2.3.1 干燥的诱导作用第81-82页
            2.3.2 大麦幼苗干燥处理的相对含水率下降时间动态第82-83页
        2.4 ABA处理对不同启动子表达的诱导作用第83-84页
        2.5 NaCl处理对不同启动子表达的诱导作用第84-85页
        2.6 低温处理对不同启动子表达的诱导作用第85页
        2.7 不同启动子对干燥和ABA诱导反应表达强度的综合比较第85-86页
    3 讨论第86-90页
        3.1 发现了可能是非诱导型LEA基因启动子第86-87页
        3.2 启动子对诱导处理应答的时间动态存在差异第87-88页
        3.3 可诱导启动子的表达强度存在很大差异第88页
        3.4 顺式应答调控元件与可诱导启动子表达强度的关系第88-90页
第5章 干旱可诱导LEA基因启动子应答元件突变与功能的关系第90-10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90-97页
        1.1 试验植物第90页
        1.2 启动子及其表达质粒载体第90-91页
        1.3 PCR扩增引物第91-92页
        1.4 方法第92-97页
            1.4.1 HVA1s启动子调控应答元件的突变和表达载体构建第92-96页
                1.4.1.1 HVA1s启动子DRE/CRT序列的突变和表达载体构建第92-93页
                1.4.1.2 HVA1s启动子ABRE3序列的突变和表达载体构建第93-94页
                1.4.1.3 HVA1s启动子ABRE2+ABRE3序列的突变和表达载体构建第94-95页
                1.4.1.4 HVA1s启动子ABRE1+ABRE2+ABRE3序列的突变和表达载体构建第95-96页
            1.4.2 wsi18j启动子ABRE元件的突变和表达载体构建第96-97页
    2 结果和分析第97-101页
        2.1 DRE/CRT序列的突变对HVA1s启动子应答功能的影响第97-98页
        2.2 ABRE序列的突变对HVA1s启动子应答功能的影响第98-99页
        2.3 ABRE序列的突变对wsi18j启动子应答功能的影响第99-101页
            2.3.1 wsi18j与wsi18启动子应答元件的分析第99-100页
            2.3.2 ABRE突变与功能的关系第100-101页
    3 讨论第101-106页
        3.1 关于HVA1s启动子的结构和功能第101-104页
            3.1.1 低温是主导胁迫因子,ABA和干旱胁迫对HVA1s的DRE/CRT元件也产生效应第103页
            3.1.2 主要依靠ABA路径,非ABA路径也参与HVA1s启动子调控表达第103-104页
        3.2 关于wsi18j启动子的结构和功能第104-10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10页
    1 结论第106-107页
        1.1 克隆了大麦和水稻干旱可诱导LEA基因启动子第106页
        1.2 建立了快速检测和分析启动子瞬间表达水平及功能的方法体系第106页
        1.3 检测和比较分析了不同启动子对ABA、干旱、NaCl、低温等胁迫的应答及其表达水平第106-107页
        1.4 分析了启动子主要顺式作用元件碱基替换突变与应答功能的关系第107页
    2 创新点第107-108页
        2.1 拓宽了瞬间表达快速检测干旱可诱导启动子特性方法的应用空间第107-108页
        2.2 在相同背景下客观地比较了LEA基因启动子特性和差异第108页
        2.3 发现了非诱导型LEA基因启动子第108页
    3 展望第108-110页
        3.1 启动子的利用第108-109页
        3.2 关于Dhn8s启动子第109页
        3.3 快速检测干旱可诱导启动子瞬间表达特性方法的应用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出版论著与科研成果第132-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研究
下一篇:miRNA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