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 第8-28页 |
(一) 何谓“和谐社会” | 第8-13页 |
(二) “和谐社会”的性质 | 第13-14页 |
(三) “和谐社会”的特征 | 第14-22页 |
(四) “和谐社会”问题的意义 | 第22-28页 |
二、“和谐社会”与和谐思维 | 第28-38页 |
(一) 完整、准确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 | 第28-30页 |
(二) 经典作家对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 | 第30-33页 |
(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谐思维方式的形成 | 第33-38页 |
三、正确对待社会的“不和谐” | 第38-49页 |
(一) 和谐是追求的理想,不和谐是现实的存在 | 第38-43页 |
(二) “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关系 | 第43-45页 |
(三) 正确看待“不和谐”,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 第45-49页 |
四、构建“和谐社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49-61页 |
(一) 辩证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9-52页 |
(二) 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 | 第52-53页 |
(三) 构建和谐社会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 第53-55页 |
(四) 不能把“和谐社会”概念简单化 | 第55-57页 |
(五) 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 | 第57-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