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9-11页 |
|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 ·不孕症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9页 |
| ·不孕症的诊断标准 | 第9页 |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9页 |
| ·肝郁证的诊断标准 | 第9页 |
| ·非肝郁证的诊断标准 | 第9页 |
| ·健康女性的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 ·剔除标准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观察方法 | 第11页 |
| ·试验设计 | 第11页 |
| ·不孕组试验步骤 | 第11页 |
| ·正常对照组试验步骤 | 第11页 |
| 2 临床观察 | 第11-12页 |
| ·观察项目 | 第11-12页 |
| ·一般情况 | 第11页 |
| ·焦虑/抑郁状态 | 第11-12页 |
| ·中医体质类型 | 第12页 |
| 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12-13页 |
| ·资料的整理 | 第12页 |
|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积分判定 | 第12页 |
| ·体质类型判定 | 第12-13页 |
|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 | 第12-13页 |
| ·单一体质类型判定 | 第13页 |
| ·复合体质类型判定 | 第13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13页 |
| 4 结果 | 第13-21页 |
| ·一般资料 | 第14-17页 |
| ·年龄分布 | 第14页 |
| ·职业分布 | 第14-15页 |
| ·文化程度分布 | 第15页 |
| ·体重指数分布 | 第15-16页 |
| ·不孕症患者怀孕次数分布 | 第16页 |
| ·不孕症患者病因分布 | 第16-17页 |
| ·不孕症患者病程分布 | 第17页 |
| ·焦虑/抑郁状态的比较 | 第17-19页 |
| ·焦虑自评量表(SAS)的比较 | 第17-18页 |
| ·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比较 | 第18-19页 |
| ·中医体质类型的比较 | 第19-21页 |
| 5 讨论 | 第21-30页 |
| ·不孕症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状态 | 第21-22页 |
| ·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是焦虑/抑郁状态有效的判定方法 | 第21页 |
| ·焦虑/抑郁状态与不孕症有关,与肝郁证无明显相关 | 第21-22页 |
| ·不孕症患者体质均为偏颇质,健康女性多为平和质 | 第22-24页 |
| ·肝郁证不孕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多为气郁质或合并气郁质 | 第23页 |
| ·非肝郁证不孕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多为阳虚质或合并阳虚质 | 第23-24页 |
| ·健康女性的中医体质类型多为平和质 | 第24页 |
| ·肝郁证为不孕症的重要病机 | 第24-26页 |
| ·妇女气郁质与肝郁证不孕症发病相关 | 第26-28页 |
| ·气郁质的表现 | 第26页 |
| ·气郁质的判定 | 第26-27页 |
| ·妇人与气郁质 | 第27页 |
| ·气郁质与不孕症的发病相关 | 第27-28页 |
| ·辨别体质在不孕症临床诊治中的意义 | 第28-30页 |
| 6 结论 | 第30页 |
| 7 问题与展望 | 第30-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附件1:肝郁证的研究进展 | 第35-40页 |
| 附件2:不孕症与情志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第40-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附件3:调查表 | 第50-57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