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7页 |
| 1.1 研究问题及背景 | 第8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0-11页 |
| 1.3.1 研究重点 | 第10页 |
| 1.3.2 研究难点 | 第10-11页 |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11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5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7页 |
| 1.5.1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2-15页 |
| 1.5.2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 1.5.3 小结 | 第16-17页 |
| 2 主要理论及相关概念操作性定义 | 第17-27页 |
| 2.1 本研究所用主要理论 | 第17-22页 |
| 2.1.1 交换权利理论 | 第17-18页 |
| 2.1.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20页 |
| 2.1.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 2.1.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21-22页 |
| 2.2 相关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 第22-27页 |
| 2.2.1 群体性事件 | 第22-23页 |
| 2.2.2 民族群体性事件 | 第23页 |
| 2.2.3 民族社区 | 第23-25页 |
| 2.2.4 资源禀赋 | 第25页 |
| 2.2.5 交换权利映射 | 第25-27页 |
| 3 西江苗寨及其群体性事件概况 | 第27-37页 |
| 3.1 西江苗寨概况及旅游开发进程 | 第27-29页 |
| 3.1.1 西江苗寨概况 | 第27-28页 |
| 3.1.2 西江苗寨旅游开发进程 | 第28-29页 |
| 3.2 西江苗寨典型性与代表性分析 | 第29-30页 |
| 3.2.1 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 第29-30页 |
| 3.2.2 开发导致矛盾重重,群体性事件频发,具有代表性 | 第30页 |
| 3.3 西江苗寨群体性事件概况 | 第30-32页 |
| 3.3.1 旅游开发前西江苗寨群体性事件概况 | 第30页 |
| 3.3.2 旅游开发后西江苗寨群体性事件概况 | 第30-32页 |
| 3.4 关于西江苗寨的田野考察概况介绍 | 第32-37页 |
| 3.4.1 问卷调查情况 | 第32-36页 |
| 3.4.2 深度访谈介绍 | 第36-37页 |
| 4 西江苗寨群体性事件的交换权利失败分析 | 第37-50页 |
| 4.1 运用交换权利理论分析西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适恰性 | 第37-41页 |
| 4.2 交换权利理论分析模型在本研究中的应用性重构 | 第41-43页 |
| 4.3 西江苗寨群体性事件的交换权利失败分析 | 第43-47页 |
| 4.3.1 经济交换权利的失败:发生群体事件的直接原因 | 第43-44页 |
| 4.3.2 管理决策交换权利的失败:发生群体事件的关键原因 | 第44-45页 |
| 4.3.3 文化资源交换权利的失败:群体事件爆发的深层原因 | 第45-47页 |
| 4.4 西江苗寨交换权利失败的模型分析 | 第47-50页 |
| 5 预防与解决西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构想 | 第50-59页 |
| 5.1 社会层面 | 第50-52页 |
| 5.1.1 公民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 第50-51页 |
| 5.1.2 社会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 第51-52页 |
| 5.2 政府层面 | 第52-59页 |
| 5.2.1 转变政府治理理念,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观念上矫正权利关系 | 第52-53页 |
| 5.2.2 加快推进政府转型,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从制度上矫正权利关系 | 第53-56页 |
| 5.2.3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构建协商民主,从机制上矫正权利关系 | 第56-59页 |
| 6 结语与展望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页 |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4页 |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