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一、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三、 现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 第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一、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特点与属性 | 第21页 |
三、 其他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24页 |
二、 医疗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行为理论 | 第24-25页 |
三、 就医行为理论与合理行动理论 | 第25-26页 |
四、 系统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28-57页 |
第一节 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 第28-30页 |
一、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阶段 | 第28-29页 |
二、 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主要措施 | 第30-38页 |
一、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 | 第31-32页 |
二、 合理界定服务项目,改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方式 | 第32-33页 |
三、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运行机制 | 第33-34页 |
四、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 第34-35页 |
五、 组建全科医生团队,积极探索新型卫生服务模式 | 第35-36页 |
六、 加强考核与激励,建立社区卫生人才工作机制与分配机制 | 第36-38页 |
第三节 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38-47页 |
一、 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前后的主要对比 | 第38-41页 |
二、 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 第41-47页 |
第四节 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57页 |
一、 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尽完善,政府投入仍显不足 | 第47-49页 |
二、 双向转诊制度运行效果不佳,渠道不通畅 | 第49-50页 |
三、 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作用发挥不足 | 第50-51页 |
四、 预防功能有待提升,服务模式需进一步拓展 | 第51页 |
五、 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 第51-53页 |
六、 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不尽合理 | 第53-54页 |
七、 社区全科服务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 第54-57页 |
第四章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的经验借鉴 | 第57-63页 |
第一节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模式 | 第57-58页 |
一、 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经营管理模式 | 第57页 |
二、 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家计划管理、私人提供服务模式 | 第57-58页 |
三、 以美国为代表的私营为主体的经营模式 | 第58页 |
第二节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及机制分析 | 第58-60页 |
一、 不同国家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分析 | 第58-59页 |
二、 不同国家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补偿机制分析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经验对长宁区的借鉴意义 | 第60-63页 |
一、 依据区情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 第60-61页 |
二、 科学规划区域卫生,有效管理社区卫生服务 | 第61页 |
三、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 | 第61页 |
四、 完善健康医疗保险制度 | 第61-62页 |
五、 严格准入管理,保证服务质量 | 第62页 |
六、 开展规范、有效的全科医学教育 | 第62页 |
七、 全面实行家庭全科医生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促进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3-80页 |
第一节 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 | 第63-66页 |
一、 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筹资补偿机制 | 第63-64页 |
二、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避免无序支出 | 第64-65页 |
三、 充分发挥服务外包在收支两条线中的作用 | 第65页 |
四、 加强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济运行及经费的监管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和管理措施 | 第66-69页 |
一、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 第66-67页 |
二、 加强专业卫生机构的指导 | 第67-68页 |
三、 健全社区卫生管理中心运行制度 | 第68页 |
四、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降低自付费用比例 | 第68-69页 |
第三节 完善“六位一体”功能,切实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 第69-73页 |
一、 以预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功能 | 第69-70页 |
二、 加强健康教育,发挥社区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疾病控制 | 第70-71页 |
三、 不断拓展服务模式,满足多层次的医疗需求 | 第71-72页 |
四、 从细节入手,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满意度 | 第72-73页 |
第四节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 第73-77页 |
一、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标准 | 第73-74页 |
二、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标准 | 第74页 |
三、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准入及退出机制 | 第74-75页 |
四、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评估 | 第75-77页 |
第五节 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全科服务团队建设 | 第77-80页 |
一、 加强对全科团队的政策支持,健全人才管理机制 | 第77页 |
二、 建立多元化的全科医生培养途径 | 第77-78页 |
三、 建立标准化的全科医生团队管理模式,完善家庭医生责任制 | 第78页 |
四、 加强全科服务团队的能力建设,促进医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 第78页 |
五、 建立全面的激励机制,强化激励效果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0-82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件一 | 第86-92页 |
附件二 | 第92-94页 |
附件三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