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9-15页 |
1.2.1 匿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9-10页 |
1.2.2 匿名通信系统的分类 | 第10-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贡献 | 第15-16页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于重路由匿名通信系统 | 第17-27页 |
2.1 基于重路由匿名通信系统概述 | 第17页 |
2.2 基于重路由匿名通信系统模型 | 第17-19页 |
2.3 匿名攻击 | 第19-26页 |
2.3.1 匿名攻击概述 | 第19页 |
2.3.2 流量分析攻击 | 第19-22页 |
2.3.3 前驱攻击 | 第22-23页 |
2.3.4 交集攻击 | 第23-25页 |
2.3.5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重路由机制与主动路径探测机制 | 第27-39页 |
3.1 匿名通信系统所采用的重路由机制 | 第27-29页 |
3.1.1 重路由机制概述 | 第27-28页 |
3.1.2 基于源路由方式的重路由机制 | 第28-29页 |
3.1.3 基于下一跳路由方式的重路由机制 | 第29页 |
3.2 混合重路由机制 | 第29-34页 |
3.2.1 混合重路由机制 | 第29-31页 |
3.2.2 混合重路由中的加密策略 | 第31-32页 |
3.2.3 匿名性分析 | 第32-34页 |
3.3 主动路径探测机制 | 第34-37页 |
3.3.1 基于嵌套加密Ping报文的主动路径探测机制 | 第35-36页 |
3.3.2 安全性分析 | 第36-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基于多Hash编码的匿名滥用控制策略 | 第39-47页 |
4.1 概述 | 第39页 |
4.2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模型 | 第39-40页 |
4.3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IP Traceback技术 | 第40-42页 |
4.4 基于多Hash编码标记技术的匿名滥用控制策略 | 第42-45页 |
4.4.1 标记算法 | 第43-44页 |
4.4.2 攻击路径重构算法 | 第44-45页 |
4.5 算法性能分析 | 第45-46页 |
4.5.1 匿名性分析 | 第45-46页 |
4.5.2 匿名滥用控制策略的定位精确度分析 | 第46页 |
4.6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基于重路由匿名通信系统的实现 | 第47-63页 |
5.1 系统体系结构 | 第47-49页 |
5.1.1 系统功能目标 | 第47页 |
5.1.2 系统体系结构 | 第47-49页 |
5.2 基于重路由匿名通信系统的实现 | 第49-58页 |
5.2.1 客户代理 | 第50-51页 |
5.2.2 核心代理 | 第51-53页 |
5.2.3 中继转发器 | 第53-55页 |
5.2.4 加密机 | 第55-57页 |
5.2.5 接收者代理 | 第57-58页 |
5.3 填充与重排序机制的实现 | 第58-60页 |
5.4 公平和流量控制策略 | 第60-62页 |
5.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3-6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及完成论文情况 | 第72页 |